中国浚县凤凰1

中国浚县凤凰1

ID:42592866

大小:7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8

中国浚县凤凰1_第1页
中国浚县凤凰1_第2页
中国浚县凤凰1_第3页
中国浚县凤凰1_第4页
中国浚县凤凰1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浚县凤凰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享到中国浚县凤凰山、紫金山美丽的传说黄河古渡黎阳津浚县黄河故道寻访记(上、下)——浚县黄河故道寻访记(上)  “南京到北京,比不过浚县城。”历史上的浚县虽屡屡遭受黄河水患的洗劫,但流传至今的民谚还是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古时的黄河桀骜不驯,在孕育华夏文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从大禹在浚县治水起到浚县摆脱黄河的侵扰止,浚县人与黄河抗争了3200多年。浚县城以东广大地区的村庄名称充分表明了浚县与黄河的历史关系。这些村庄都是根据黄河在当地的河道变迁来命名的,说明当时有的村庄在河堤上,有的在河边,有的在河湾,有的在河口,有的在河滩。这些与黄河关系密切

2、的村庄名称沿用至今,让人们铭记黄河在浚县的悲喜故事。    滔滔古黄河沧桑黎阳津    在浚县城东南4公里有个古渡口,现在人们仍称它为黎阳津。黎阳津作为古黄河上的重要渡口,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方渡口。据对古黄河颇有研究的浚县教师王复喜介绍,黎阳津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称白马口,后来随朝代更替先后改称天桥津、白马关、黎阳关、黎阳口和黎阳津。  “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河边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缝衣。”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描绘出了当年黎阳津的繁荣景象。这个战国时期兴建的渡口在后来的2000多年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来北往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聚散,渡口的第三产业相当发达。  黎阳津位于浚县黎阳

3、镇角场营村的黄河故堤边。记者站在黎阳津遗址上放眼望去,一时间竟很难将这里田畴相连、村落相望的大片土地与奔腾澎湃的黄河联系起来。但见残存的黄河大堤如今已成为断断续续的土岭和土丘,总体上看呈南北走向。“这断断续续的丘陵就是黄河故堤。”浚县文物旅游局的张富民说,古黄河流经浚县境内后由黎阳津径直北流,到了大伾山脚下再沿东北方向流出浚县。黎阳津这段河道处于平原地带,当年水面开阔,水流平缓,适合建立渡口,因此自战国时期修建了黎阳津后直至1194年黄河向南改道离开浚县之前,黎阳津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研究考证黎阳津和浚县古黄河,王复喜近年来根据史料中对黄河变迁的介绍,多次徒步沿黄河故道实地考察。王

4、复喜引经据典地说,黎阳津作为古黄河的重要渡口,在历史上不仅发挥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而且它地处中原军事要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凡占领黎阳津者无不严密布防。早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起义军首领陈胜率三千之师从黎阳津北渡黄河进攻赵地;秦二世三年,刘邦与秦军在黎阳津交战;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由黎阳津渡黄河入楚与项羽决战;东汉末期,曹操与袁绍为争夺黎阳津在此角逐数年。此后,直至宋金对峙时期与黎阳津有关的大大小小的战事不胜枚举。  王复喜还讲述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东晋后期的燕受到北魏入侵后分裂为北燕和南燕两个小国。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初春,北魏派出了更大规

5、模的军队进攻南燕的邺城(今安阳),迫使南燕的慕容德决定放弃邺城向滑台(今滑县)迁移。当慕容德率邺城军民10余万人倾城出逃来到黎阳津时天色已晚,由于长途劳顿,队伍中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吃不消了,慕容德便命令人马在黎阳津就地休息,待天明再组织船只运送队伍过河。他们刚在黎阳津停下来,后面的探子匆忙来报,说北魏拓跋珪的追兵正在向黎阳津这边追来。慌忙之中,慕容德来到黎阳津旁的黄花寺,向供奉在这里的河神磕头许愿说,只要能保佑南燕军民顺利逃过黄河,日后一定给河神塑金身。慕容德刚说完,外面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不到一刻工夫河面便冰冻三尺,慕容德及南燕军民喜出望外,连夜从冰面上过了黄河。而当拓跋珪的追

6、兵赶到黎阳津时天已放晴,雪融冰消。望着远去的南燕人马,拓跋珪认为是黄花寺的神仙在跟他作对,一气之下命人放火烧掉黄花寺后率兵返回。  慕容德在滑县得势称王以后回到黎阳津重修黄花寺,并将黎阳津改名为天桥津,意为他在这里得到老天爷的保佑渡过了黄河。这便是黎阳津曾称为天桥津的由来。  记者从《浚县志》中找到了这段传说的依据:“晋慕容德自邺将徙滑台,至黎阳津风飘渡船,魏军垂至,三军色惧,昏而冰合济,迄旦魏军至,冰亦消泮,德大喜,改黎阳津为天桥津。”  黎阳津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让这个繁忙的古渡口同时也是个杀声不断的古战场。滔滔黄河水早已远离了浚县,而古老的黎阳津仍默默地诉说着黄河的沧桑巨变。    

7、黎阳津的元宵祛风寒    黎阳镇的角场营村是远近闻名的元宵之乡。记者来到位于黄河故道的角场营村采访时村干部介绍说,这里加工元宵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李世民渡黎阳津东征时就已经很出名了。现在角场营村的470户村民中有380多户靠加工元宵致富,特别是春节期间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全国各地卖元宵,在家过年的人很少。  角场营村世代流传着李世民吃元宵治风寒的故事,说的是当年有个客商在黎阳津卖元宵,赶上李世民率领大军到山东平叛。由于长期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