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ID:42619428

大小:177.5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18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月考试题一、单选题1.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颖(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B.《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C.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D.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2.孟子评述《春秋

2、》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o这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A.以小见大B.有闻必录C.惩恶劝善D.述而不作3.《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4.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

3、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5.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豫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6.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

4、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7.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这一主张实施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儒家官学地位得以巩固B.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C.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D.阻碍了其他思想的流行8.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C.司法过程中

5、法律与道德兼顾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9.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政府高官中懦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髙,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C.懦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1.表2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正史名称人数《南史》13《北史》12新旧《唐书》38《宋史》50表2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D.儒学影

6、响力不断增强2.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A.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B.儒学实现了与吋代精神的结合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3.有学者认为:“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材料意在说明()13.14.15.16.17.18.19.A.理学和佛学没有根本不同B.理学借鉴了佛学部分理论C.理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D.心学与佛学应该合二为一名儒邵雍说:“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苟

7、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张载认为:“天下国家无皆非Z理。”由此可见,二人均认同()A.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关系B.先义后利的儒家追求C.“理”是万物的本源D•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Z。”在这里朱熹主张()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