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1]

《观潮》教案[1]

ID:42645133

大小:38.0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9

《观潮》教案[1]_第1页
《观潮》教案[1]_第2页
《观潮》教案[1]_第3页
《观潮》教案[1]_第4页
《观潮》教案[1]_第5页
资源描述:

《《观潮》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学习按逻辑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3、重难点:了解浙江潮的特点。掌握文章为表现浙江潮运用的多种写法。【教学过程和内容】一、导入新课。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作者简介:周密(公元1232年~1298年),字公谨(J

2、ǐn),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作有:《武林旧事》、《草窗词》等。《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二、诵读课文,学习字词句。(一)词类活用。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用为动词,穷尽)2.皆披发文身。(文:本指花纹,这里用作动词,刺刻花纹。)(二)重点词语解释天下之伟观(景象)也自既望(农历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当……时)其远出(发、起)海门仅(仅仅)如银线则玉城雪岭际天(连接着天)而来吞天沃(用水淋洗)日每岁(年)京

3、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既而尽(穷尽)奔腾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马)弄(舞动)旗标(举)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踩,走)平地倏尔(忽然)黄烟四起随波而逝(去)人物略不(一点儿也不)相睹吴儿善泅(游泳)者数百皆披发文(画花纹,动词)身出没于鲸波(巨波)万仞中珠翠罗绮溢(满)目饮食百物皆倍穹(高)常时而僦赁(租用)看幕虽席地不容(许,使)闲也(三)课文翻译。三、鉴赏评析。(齐读全文)5(一)理清思路: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作者依主观视角定位,从远到

4、近,从江中到江岸依次写了涨潮的壮观气势,演兵的出神入化,弄潮的惊心动魄和观潮的热闹非凡,层次分明,场景清楚,浑然一体,主旨突出。潮来前~人山人海、风平浪静→闷雷滚动潮来时~奔腾咆哮、雄伟壮观:形成一道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潮去时~恢复平静、余韵犹在(二)由朗诵基础好的学生朗诵全文。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①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

5、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②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③第三

6、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④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5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

7、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三)问题探讨:1、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弄潮儿向涛

8、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弄潮儿向涛头立,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