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

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

ID:42705594

大小:126.6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20

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_第1页
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_第2页
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_第3页
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_第4页
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摘要:目的讨论危险因素对冠脉闭塞患者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影响。方法对近五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脉闭塞■■■■■■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患者笛8例,对比分析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和脑梗死对两组冠脉闭塞患者的影响。结果Q波组糖尿病较非Q波组高,非Q波组心绞痛病史、高血压、脑梗死多见,组间比较差异PvO.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绞痛病史、高血压、脑梗死更易形成非Q波心电图。关键词:冠脉闭塞;■■■■■■Q波与非Q波心电图;危险因素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与脑梗死等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

2、险因素。冠状动脉闭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最常见导致心源性猝死SCD的原因,且有上升趋势。如何预防冠脉闭塞的发生成为临床医生研究的重点,此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通过对"8例冠脉闭塞Q波与非Q波心电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可干预危险因素特点,使临床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1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为近五年在我院治疗患者,其中男99例,女19例,分为Q波组(43例)和非Q波组(75例)。Q波组男37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57.95岁;女6例,平均年龄67.07岁。非Q波组男62例,年龄43〜82岁,

3、平均年龄61.09岁;女13例,平均年龄67.18岁。1.2心电图入选方法选用12导同步心电图机,标准电压和走纸速度,典型Q波组心电图包括典型急性心梗和陈旧性心梗。非Q波组包括ST-T改变的不同程度类型、正常组(包括单纯窦速、窦缓、窦不齐、正常、低电压、高电压等)、其它组(心律失常、束支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1.3冠脉造影标准标准的多体位、多角度投照,选取至少有一支冠脉血管为100%闭塞,前向血流为0级,作为入■■■■■■选标准。1.4危险因素标准有明?_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口]o糖尿病、冠心病符合WHO

4、的诊断标准。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为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40年版)标准诊断糖尿病、糖耐量受损及空腹血糖受损[2]o仁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组的百分率,采用力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思乂。2结果2.1冠脉闭塞形成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及诊断Q波组依据心电图特征性变化,临床诊断为下壁心梗13例,前壁心梗9例,下壁并侧壁心梗5例,下壁并正后壁心梗4例,前间壁心梗4例,广泛前壁心梗3例,下壁并广泛前壁心梗改变3

5、例,下壁并前间壁心梗2例。非Q波组75例,ST-T49例,正常23例,其它3例。2.2冠脉造影分析非Q波组75例中单支血管闭塞■■■■■■58例66例(77.33%),双支闭塞仃例(22.67%),建立侧支循环■■■■■■(88.00%);Q波组43例中单支血管闭塞33例(76.74%),双支闭塞9例(20.83%),三支闭塞1例(2.30%),建立侧支循环23例(53.49%),两组建立侧支循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3可干预危险因素非Q波组与Q波组:有心绞痛病史57例(76.00%)与23例(53.49%),合并

6、高血玉56例(74.67%)与20例(46.51%);糖尿病25例(33.33%)与18例(41.86%);■■■■■■脑梗死16例(21.33%)与3例(6.98%);冠脉闭塞非组心绞痛史、高血压、脑梗死明显高于Q波组,PvO.05,有统计学意义。Q波组合并糖尿病较非Q波组高,P=0.354,但无统计学意义。3讨论3.1心绞痛更易促进冠脉闭塞患者形成非Q波心电图非Q波组有心绞痛病史57例(76.00%),明显高于Q波组23例(53.49%),两组比较P=0.012,有统计学意义。非Q波组更多患者有长期的缺氧刺激产生了缺血预适应,以及

7、严重狭窄及闭塞导致侧枝循环的建立,使心电图不明显。3.2高血压是冠心病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脂质、钙盐和结缔组织在血管壁的沉积不断增加,动脉内膜光滑度下降,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在动脉管壁中层的沉积增加,加重血管硬化,使得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逐渐丧失[3]o血管顺应性下降是老年人发生高血压的一个主要机制。非Q波组合并高血压56例(74.67%),明显高于Q波组20例(46.51%),两组比较P=0.002,有统计学意义。收缩期高血压

8、和脉压差增加是血管弹性下降的结果,中心动脉的弹性回缩有利于维持心脏舒张期冠状动脉的灌注,而动脉弹性的丧失会直接影响冠脉血供,从而导致冠心病、甚至冠脉闭塞。高血压长病程,高龄,产生的缺血预适应,侧枝循环的建立更易形成非Q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