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朱立元3

美学·朱立元3

ID:42937686

大小:6.88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9-26

美学·朱立元3_第1页
美学·朱立元3_第2页
美学·朱立元3_第3页
美学·朱立元3_第4页
美学·朱立元3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朱立元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什么是美感或美感经验呢?对美的本质的探求美感经验的研究美美感第二讲美的历程第一节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本体论阶段古希腊早期—16世纪文艺复兴结束核心问题:美的本质(体)是什么?追问:抽象之美(原美学)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数)、柏拉图(理念或理式)亚里士多德(大小和秩序、美与善、和谐产生美)太一,神性美普洛丁205-270上帝之手真善美中世纪神学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已从数学研究中发现对称之美,称一切立体图形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

2、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第一节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认识论阶段(P31-34)核心命题:流派:-经验主义(感知和经验——归纳法)-理性主义(感觉经验服从理性逻辑)“近代美学之父”鲍姆嘉登等-法国启蒙主义(物内、物物、人物关系)-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审美何以可能?审美如何构成?培根的想象说想象联

3、想分化、重组、运动表象新表象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第三种事物(创造性的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Shaftesbury第六感官决定审美善是美而恶是丑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即“可怖”。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博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或某些性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

4、与优美进行比较的人理性主义美学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莱布尼茨:混乱的认识沃尔夫:完善鲍姆嘉登意象的完善性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美学家狄德罗“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德国古典美学倡导美育的席勒在美学上是康德的信徒康德的主要著作被称为“三大批判”:其中《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意,《判断力批判》研究情,

5、从而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康德语言学阶段的当代西方美学核心问题:人如何生存于世界?人如何谈论世界?人如何谈论其对世界的认识?流派:人本主义美学:关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心理距离说、移情说、内模仿…科学主义美学:关注作为思想的表达媒介和意义的符号工具的语言。格式塔心理美学…语言是美学思考的中心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一、心理距离说●距离说的提出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

6、布洛●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距离产生美诗人商人植物学家岸上绚丽的风光与水中美丽的倒影舟还长沙郭六芳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近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云烟中苍翠的群山细雨下葱翠欲滴的嫩叶薄雾中宁静的村庄●鉴赏判断说: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判断力批判》区分了美感和快感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俄]艾伊凡佐夫斯基《九级浪》“如果危险或痛苦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而只是恐怖。但是

7、如果在某种距离之外,或者受到了某种缓和,危险和痛苦也可以变成愉快。”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北京著名画家周智慧油画●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实用功利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二、移情说●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那些无耻的石头又滚回平原”“矛头兴高采烈的闯进他的胸膛”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移情作用的定义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

8、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由我及物—把我的感情移注于物 由物及我—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三、内摹仿1、内摹仿学说简介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一种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谷鲁斯2、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