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ID:42947922

大小:6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23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棊江中学高2018级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礼记•礼运》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所以,“治国不以礼,犹无耦而耕地;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这说明A.周代有严格的等级秩序B.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C.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D.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相结合【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来看,礼乐制度强调以内心的忠信为本,义理只是外在的具体要求,说明社会秩序的规范强调内在自省。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探讨忠信与义理的关系,强调以礼治国要把握“礼”中的“义”,排除C项;材料不是探

2、讨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的关系,排除D项。2.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英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A.专制统治不断强化B.儒家经典不断丰富C.孔孟儒学遭到破坏D.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答案】A【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止统思想,“被立为五经”为专制统治服务;宋代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说明儒学対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

3、质是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故答案为A项。B、D项不符合题干屮“实质”的要求,排除;后世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3.“亲亲相隐”乂被称为容隐制度。我国古代将“亲亲相隐”制度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等,是法律规定中一种互相隐瞒和包庇的制度,告发的行为被其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的。这表明A.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B.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关系C.古代法律体系不健全D.人伦关系影响法律【答案】D【解析】材料“告发的行为被其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的”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中有许多关于亲属容隐的规定,这体现出伦理道德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故

4、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超越”;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故项错误。1.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Z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答案】A【解析】据题干屮“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Z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白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

5、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紧扣两宋、明清时期江浙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分析归纳即可。2.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这种变化说明A.近代商人地位提高B.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C.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

6、解析】从材料中的“居今tl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来看,说明近代中国人认识到商业并不仅仅只是“日中为市”的简单商品交易,而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由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FI益重要。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项;这种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彖。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

7、不均衡B.妇女地位提高C.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古代社会的早婚习俗,从统治者来看是为增殖人口,多征赋算;从民间来看是增添家庭劳力,保证财产后继有人,说明这种习俗的根源是自然经济,因此材料反映的大都市和农村早婚习俗逐步得到抑制的吋I'可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城乡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项不能说明城乡时间上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