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品味诗歌

乡愁——品味诗歌

ID:43081708

大小:15.9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5

乡愁——品味诗歌_第1页
乡愁——品味诗歌_第2页
乡愁——品味诗歌_第3页
乡愁——品味诗歌_第4页
资源描述:

《乡愁——品味诗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味瑰宝教学设计吴村二中设计人:范友梦班级:7-5,7-6课型:语文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歌教学目标:1、学习《乡愁》中运用的借物抒情的写法。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体悟作者的情感。4、把握诗歌的主题,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数:1个课时教学对象分析:如今的学生处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没有经历过苦难,对故乡和故国没有深刻的认识。余光中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正好激起当代中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教具准备:PPT展示、《乡愁》朗诵音频。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

2、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同学们离开家三五天,会想家吗?会想爸爸妈妈吗?答案是肯定的。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游子都写过思念家乡的诗句,同学们还能回忆起多少?(同学们回答)老师也找了一些,同学们可以看一下。但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余光中老先生离开大陆二十年,那他的思乡之情就更加浓烈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余光中老先生是怀着怎么强烈的情感写下这首小诗的。二、写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

3、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一、播放《乡愁》音频,教师尝试让两三个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分别点评每一个学生朗读的优缺点。二、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并一边思考,谈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都饱含怎样的感情。(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

4、深情地呼唤。)三、深入解读文章: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意象,然后区分意象与物体的区别。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推移而加深、升华的?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

5、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先逐次分析各段的意思和感情,再由表及里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

6、了。六、探究活动:举一反三运用刚才所学到的赏析诗歌体悟作者情感的方法阅读《我爱这土地》、《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仿佛》并完成学习单题目意象情感七、推荐阅读丛书(2)中:P82《黎明的通知》——艾青P88《一片槐树叶》——纪弦P103《不跪的中国人》——王怀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