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要点总结整理

中医学要点总结整理

ID:43147573

大小:100.3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26

中医学要点总结整理_第1页
中医学要点总结整理_第2页
中医学要点总结整理_第3页
中医学要点总结整理_第4页
中医学要点总结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要点总结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4本名著:皇帝内经(素问,灵枢)、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中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队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阳的基本特征: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阴的基本特征: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阴阳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五: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物质。行:运动变化,运行不息。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2、,火克金,金克木。藏:居藏于体内的脏器。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主要是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与英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五脏:心肺脾肝肾。心:主血脉,主神明。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发卫气,助心行血。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上焦:膈以上的胸部,所居心肺两脏。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腔,其所属的脏腑应包括脾胃和肝胆。下焦:脐以下的腹腔,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精:狭义,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Z精;广义,人体一切精细物质的总称。气:人体内活力很强、运

3、行不息的极其精细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血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Z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湿: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热):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正气: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索。望舌1•望舌质:舌色

4、,舌形,舌态2•望舌苔:苔色,苔质。脉诊:部位:桂动脉的腕后浅表部位。时间:不少于lmirio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表里:辨别病位外内深浅的纲领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实:概括和辨别邪止盛衰的纲领阴阳:辨别疾病类别的纲领,也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气病辨证气虚证: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气陷证: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证候气滞证: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证候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血病辨证:血虚证: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血瘀证:因淤血内阻所引起的证候血热证: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血寒证: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

5、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治则:治未病,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治病求本1•正治反治: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适用于现象和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反治~~~2•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木和标木同治。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的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煎药法:砂锅,瓦罐或不锈钢;煎药前泡lh,煎2次,头次30min,二煎20mino先煎:适用于矿物、介壳、化石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后下:适用于含挥发油的芳香类或久煎有效成分易于破坏者,在其他药物煎好后放入。单煎:适用于名贵药材,一面

6、共煎时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附。包煎:适用于细小的种子或使药物浑浊,影响过滤的药材,或有茸毛对咽喉有刺激的药物。悻化:适用于胶质、黏性而又易于溶解的药物。方剂的组成原则:君佐使君药:不可缺少,对主病起主要治疗效果臣药:协助君药,或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使药:起引经药和调和的作用感冒・1、外感风寒一荆防败毒散2、外感风热一银翘散3、外感暑湿一新加香需饮心律失常1、心虚胆怯一安神定志丸2、痰热扰心一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一归脾丸4、阴虚火旺一天王补心丹5、心肾阳虚一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血淤阻一桃仁红花煎肝阳上亢一天麻钩藤饮肝阳化风一镇肝熄风汤痰湿内阻一半夏白术天

7、麻汤肝肾阴虚一杞菊地黄丸淤血内停一通窍活血汤阴阳两虚一金匮肾气丸寒邪犯胃一良附丸暑湿伤胃一蕾朴夏苓汤食滞胃脫一保和丸肝气犯胃一柴胡疏肝散脾胃虚弱一香砂六君子汤脾胃虚寒一黄罠建屮汤肝胃不和一柴胡疏肝散脾胃湿热一平胃散胃阴不足一益胃汤气滞血瘀一膈下逐淤汤功能性消化不良1、脾胃虚弱一香砂六君子汤2、脾胃湿热一平胃散3、胃阴不足一杀神麦冬汤肝郁脾虚一逍遥散肝胃郁热一丹梔逍遥散痰气互结一半夏厚朴汤肝郁气滞一柴胡疏肝散脾虚湿阻一五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