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ppt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ppt课件

ID:43158259

大小:315.81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10-01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ppt课件_第1页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ppt课件_第2页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ppt课件_第3页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ppt课件_第4页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内容以往阑尾炎手术监测情况监测目的监测方法和内容资料分析资料反馈今年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2012年阑尾炎手术病人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科别手术例数感染例数平均感染率%Σ危险指数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病原学送检送检率%腔镜外科741925.78322.9421.1普外科701217.17017.100合计1463121.215320.3412.9分析1、2012年1月-12月,监测因阑尾炎住院手术病人146例,感染31例,平均感染率21.2%,按危险指数调整后平均感染率20.3%。可以看出高危因素

2、感染控制需要加强;切口感染31例,病原学送检4例,送检率12.9%,普外科无送检,送检率低。2、切口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依次为: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阑尾穿孔、阑尾坏疽;2、合并基础疾病如营养不良、糖尿病;3、全麻。说明急性阑尾炎延期手术出现并发症和合并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增加了切口感染风险。3、感染部位检出微生物:G+杆菌5份;表皮葡萄球菌2份;G-球菌1份2013年阑尾炎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析科别手术例数感染例数平均感染率%Σ危险指数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病原学送检送检率%腔镜外科982020.4103

3、19.41470普外科701110.79411.7218.2合计1683118.519715.71651.6分析1、2012年1月-12月,监测因阑尾炎住院手术病人168例,感染31例,平均感染率18.5%,调整后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15.7%,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高危因素控制措施加强后平均感染率和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明显下降,控制效果较好,尤其是普外科;切口感染31例,病原学送检16例,送检率已有提高,但普外科送检率仍较低。2、2012年切口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依次为: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3、感染

4、部位检出微生物:G-球菌6份,G-杆4份,表皮葡萄球菌2份;G+球菌1份;医院2014年阑尾炎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科别手术例数感染例数平均感染率%Σ危险指数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病原学送检送检率%腔镜外科881921.613713.91473.3普外科1031918.41939.8210.5心胸外科12216.71513.300合计2034019.734511.61640分析1、2014年1月-12月,监测因阑尾炎住院手术病人203例,发生切口感染40例,平均感染率19.7%,调整后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11.6

5、%;2、通过表2可以看出:手术切口平均感染率较2012年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对高危因素控制措施加强后,腔镜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阑尾炎手术病人危险指数切口平均感染率均有明显下降,说明控制效果较好;3、40例切口感染中,病原学送检为16例,送检率较2012年下降;4、普外科、心胸外科感染病人采样送检率仍很低。分析5、2014年切口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依次为: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坏疽、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2)与营养不良如糖尿病、年老、妊娠相关。6、感染部位检出微生物涂片:G-球菌6份,G-杆6份,细菌培养:金黄色葡

6、萄球菌1份;表皮葡萄球菌1份;存在不足人员投入不足,处于回顾性调查状态仅院感办监测,缺乏相关科室的协同感染病例报告不及时,尤其在发生聚集性感染病例时2012、2013、2014年监测统计结果比较腔镜外科普外科合计平均感染率%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送检率%平均感染率%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送检率%平均感染率%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送检率%2012年25.722.921.117.117.1021.117.112.92013年20.419.47015.711.718.218.515.751.62014年21.613.973.718.49

7、.810.519.711.640如何改进开展前瞻性调查,寻求人员投入相关科室支持,协同配合院感办开展监测及时报告可疑感染病例,尤其聚集性手术部位感染包括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三、器官(或腔隙)感染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说明: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

8、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