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D:43175683

大小:110.01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9-26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川省双流中学高2016级高三4月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

2、诗言志”会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②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

3、义。③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

4、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④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

5、,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C.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D.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等几种情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

6、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C.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D.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B.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C.唐代请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

7、说理,未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不意味着“不再言”。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

8、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