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节__肾病综合征 2

02第二节__肾病综合征 2

ID:43223763

大小:199.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10-04

02第二节__肾病综合征 2_第1页
02第二节__肾病综合征 2_第2页
02第二节__肾病综合征 2_第3页
02第二节__肾病综合征 2_第4页
02第二节__肾病综合征 2_第5页
资源描述:

《02第二节__肾病综合征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儿科学第七章肾系疾病第二节肾病综合征[概述]⒈定义: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⒉发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2~8岁小儿,其中以2~5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因多次复发,病程迁延。⒊特点:小儿肾病属中医学水肿范畴,且多属阴水,以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尤以脾肾亏虚为主。[病因病机]小儿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外邪入里,致肺脾肾三脏亏虚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气化、运化功能失常,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水液停聚则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病因病机示意图禀赋不足①肺脾气虚

2、久病体虚肺脾肾亏虚⑴本证②脾肾阳虚外邪入里③肝肾阴虚④气阴两虚⑵标证①外感风邪②水湿③湿热④血瘀⑤湿浊病因病机病证[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1)单纯型肾病临床多见,约占68.4%,见于3~7岁小儿,男孩>女孩,约2:1)具备四大特征。①全身水肿(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加重)。②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以上,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g/kg,无明显血尿及高血压)。③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儿童<30g/L,婴儿<25g/L)。④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儿童>5.7mmol/L,婴儿>5.2mmol/L。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2)肾

3、炎型肾病:除单纯型肾病四大特征外,具有以下四项之一项或多项。①血尿:红细胞>10个/HP(见于2周内3次离心尿标本)。②高血压持续或反复出现学龄儿童血压>130/90mmHg(17.3/12kPa),学龄前儿童血压>120/80mmHg(16.0/10.7kPa),排除激素所致者。③持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10.7mmol/L),排除血容量不足者;④血总补体量(CH50)或血C3反复降低。[临床诊断]2.鉴别诊断肾病综合征与急性肾炎均以浮肿及尿改变为主要特征,但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且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浮肿多为指陷性。急性肾炎则以血尿为主,浮肿多为非指陷性。[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肾病辨证首先要区别本证与标证,权衡孰轻孰重。肾病本证以正虚为主,有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肾病标证以邪实为患,有外感、水湿、湿热、血瘀及湿浊。肾病不同阶段,标本虚实主次不一,或重在正虚,或重在标实,或虚实并重。一般在水肿期,多本虚标实兼夹,在水肿消退后,则以本虚为主。[辨证论治]2.治疗原则肾病治疗扶正培本为主,重在益气健脾补肾、调理阴阳,同时注意配合宣肺、利水、清热、化瘀、化湿、降浊等祛邪之法以治其标。水肿严重或外邪湿热邪实,先祛邪以急则治其标;水肿、外邪等减缓或消失后,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或继以补虚扶正为重。单纯中药治疗效果欠佳,配

5、合西药等综合治疗。肾病之重症,出现水凌心肺、邪侵心肝或湿浊毒邪内闭之证,应结合西药抢救治疗。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本证①肺脾气虚②脾肾阳虚③肝肾阴虚④气阴两虚[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本证①肺脾气虚:全身浮肿,面目为著,气喘咳嗽,小便减少;面白身重,气短乏力,纳呆便溏,自汗易感;舌淡脉弱。治法:益气健脾,宣肺利水。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桂枝、防己宣肺通阳利水;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健脾利水。[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本证②脾肾阳虚:全身浮肿,按之深陷难起,腰腹下肢尤甚;面白神倦,小便短少,伴有胸水、腹水,纳少便溏,恶心呕吐;舌

6、淡齿印,苔白滑,脉细无力。治法:温肾健脾,化气行水。方药: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制附子、干姜温肾暖脾;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利水;桂枝、猪苓、泽泻通阳化气行水。[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本证③肝肾阴虚:浮肿或重或轻,头痛头晕,心烦躁扰;面色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目睛干涩,失眠多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肝脾肾阴治其本;丹皮、茯苓、泽泻渗湿浊、清虚热以治其标;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泻火。加减:阴虚火旺者重用生地、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辨证论治]3.证

7、治分类(1)本证④气阴两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汗出,易感冒;浮肿,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治法:益气养阴,化湿清热。方药:六味地黄丸加黄芪。常用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益气养阴;茯苓、泽泻、丹皮健脾利湿清热。[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标证①外感风邪②水湿③湿热④血瘀⑤湿浊[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②水湿①外感风邪:发热恶风,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咳嗽流涕,喘咳气急,乳蛾肿痛:苔薄脉浮。治法:外感风寒,辛温宣肺祛风;外感风热,辛凉宣肺祛风。方药:外感风寒,麻黄汤加减。常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