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B卷)试题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B卷)试题

ID:43322767

大小:136.67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9-30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B卷)试题_第1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B卷)试题_第2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B卷)试题_第3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B卷)试题_第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B卷)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B卷)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a3.考生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a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

2、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0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其实,“律”作为法律

3、、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O它的岀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睡虎地秦墓竹简》

4、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今”、“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卑)始“为县,置今、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出律》”o<为Ffl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5、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岀:“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选入时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

6、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C.《睡虎地秦慕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7、的一项是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岀现“县”、“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C・《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D.“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8、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口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对此事件均无直接记载,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用的“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