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孟子》

ID:43435709

大小:17.7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02

鱼我所欲也《孟子》_第1页
鱼我所欲也《孟子》_第2页
鱼我所欲也《孟子》_第3页
鱼我所欲也《孟子》_第4页
鱼我所欲也《孟子》_第5页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孟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鱼我所欲也《孟子》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3、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孟子的理想。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教学准备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主要思想施仁

2、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

3、,无物不消。”二、检查自学情况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2)为(wèi)宫室之美为之(wéi)(3)如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正音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②所恶(Wù,动词,厌恶)③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④羹(gēng汤)⑤蹴(cù用脚踢)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

4、词,为了)正句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亦不可以已乎三、学习课文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翻译下列句子。(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此之谓失其本心。3、明确:1.“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

5、,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从前。2.是:这种;这种做法。为:宁愿;为了;接受。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于:比;对。三、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说说其好处。明确:排比句和对偶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富有音韵美。2.试背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名言警句。这个环节开展的方式为小组抢答.表现突出的予以适当奖励。复习孟子“其人”及《孟子》其书。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6、裴多菲)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1)本文首先

7、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