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

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

ID:43506525

大小:112.0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10-09

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_第1页
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_第2页
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_第3页
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_第4页
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_第5页
资源描述:

《感染科疾病诊疗常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概述】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也称血清型肝炎(SerumHepatitis),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会引起肝硬化和肝癌。乙肝主要在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中流行,在非洲萨哈拉沙漠南方也非常盛行。2006年中国人口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慢性肝炎限定为病程至少6个月,病情无改善的持续或复发性肝炎。【病史采集】1.全身症状: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3.黄疸4.肝区疼痛【体格检查】1.皮肤巩膜黄染2.肝脾肿大3.手掌表现:肝掌4.皮肤表现:肝病面容、蜘蛛

2、痣等。【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3.肝脏活检(肝穿刺检查)。4.血糖、尿糖、尿常规等。【诊断与鉴别诊断】1、其他病毒性肝炎2、药物性肝炎3、中毒性肝炎4、酒精性肝病5、脂肪性肝炎(脂肪肝)6、自身免疫性性肝炎7、肝豆状核变性【治疗原则】1.一般适应证包括:①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

3、/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①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Ⅲ);②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组织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

4、≥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Ⅱ);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Ⅲ)。治疗药物包括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克拉夫定等)。2.其他治疗1)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和α胸腺素在急慢性乙肝中常用,可调节机体免疫。2)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保肝治疗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果。慢性丙型肝炎【概述】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C,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严重时会导致肝癌。主

5、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母婴等渠道传播。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可预防,但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大多数丙肝患者可以临床治愈。二、临床表现:【病史采集】1.静脉吸毒、输血、手术病史2.全身症状: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3.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4.黄疸5.肝区疼痛【体格检查】1.肝脾肿大2.手掌表现:肝掌3.皮肤表现:肝病面容、蜘蛛痣等。【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包括血清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转肽酶等。2.丙肝病毒抗体抗HCV。3

6、.丙肝病毒定量血清HCVRNA,了解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4.影像学腹部肝胆脾超声检查了解肝脏有无慢性损伤。必要时行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以了解病情损伤程度。5.肝脏瞬时弹性波扫描是一种无创检查可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评估。丙型肝炎患者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6.肝组织活检是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诊断与鉴别诊断】1、其他病毒性肝炎2、药物性肝炎3、中毒性肝炎4、酒精性肝病5、脂肪性肝炎(脂肪肝)6、自身免疫性性肝炎7、肝豆状核变性【治疗原则】主要治疗方法是持续24至48周对病人混合使用PEG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7、。根据基因型或/和基线HCVRNA水平决定疗程。此外还有其它药物目前正在试验阶段如DAA等肝硬化【概述】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