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43526353

大小:598.42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10-09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深圳市高级中学(集团)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二历史本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必修一基础知识能力部分(占24分);第二部分:中国古代史(占76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事项: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按座位号、页码顺序收回。第一部分(本卷共计24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1分,共计24分)1.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

2、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故B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君设立的,不能体现私人讲学出现,故D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C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家设立的饿机构,一般是在天子的都城。但到战国时期,却设立在诸侯的国都,说明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选A。考点:古代中

3、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2.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答案】A【解析】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和其他学派,因此儒生借陈胜、吴广起义之机,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故答案为A项。儒生是因为遭到镇压而反抗,不是为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C、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3.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

4、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为他们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促进土地

5、兼并严重,土地买卖加剧,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租佃制,与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与否无关,故B选项错误;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但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故无法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故C选项错误。4.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大陆,愿搬取渡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大陆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

6、策B.发挥着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控D.传播了大陆先进生产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等信息可知,清廷对台政策由“禁止携眷”到“凭照携眷入台”,这是清廷强调中央对台湾的控制、管理加强,C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清廷对台政策,而解决台湾问题只是海禁政策的原因一方面,清廷一直未全面解除海禁,因此A说法错误;据材料清廷对台政策由“禁止携眷”到“凭照携眷入台”,没有涉及海防前哨作用的信息,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方式,D错误。5.1854年8月,英

7、、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清政府这一做法A.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B.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清政府拒绝列强在京接见和修约要求。这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如周边国家定期朝贡,不可互派常驻使节,主次有别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是在甲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