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D:43526532

大小:64.94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10-09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查良镛教授学识渊博,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其作品承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历史与文化,,深受世界各地华人喜爱,其著作更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对传承中华文化有莫大贡献。查教授亦为报业,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早年创办《明报》,亦撰写社评,为社会建言,深得业界敬重。A.糅和大快人心菁华B.弥合脍炙人口菁华C.糅合脍炙人口泰斗D.弥合大快人心泰斗【答案】C【解析】【详解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天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糅合”:掺和,混合。多指不适宜合在一起的。“弥合”:使愈合的意思。反义词是破裂。语境是说查良镛教授的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混合“历史与文化”。应选用“糅合”。“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大快人心”的

3、意思是指坏人受到惩罚感到非常痛快。语境说的是查良镛教授的作品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所以应选用“脍炙人口”。“菁华”:指事物最好的一个方面。“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一般用来称颂德高望重为众人敬仰的杰出人物。句子的主语是“查教授”,所以应选用“泰斗”。故本题选C项。【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很多时

4、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

5、词。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这些点最好本来就生长在这些近义词上,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中国古代哲

6、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A.⑤④①⑥③②B.①③⑤④

7、⑥②C.③④②⑥⑤①D.②③⑤④①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这类排序题要审清题目要求,把握命题方向,认真分析语境,明确语境限制。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

8、实践方面。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本段的核心词是“知行合一”。以王守仁提出这一观点作为起始句,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具体解释,最后将这一观点上升到中国古代哲学这个层面进行论述。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下列诗词句中,言及之物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B.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