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D:43527174

大小:431.4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10-09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换得田地,并有授田仪式、

2、换田手续和凭证。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权重和世袭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因此题干材料说明井田制动摇,故D项正确.;私有制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西周的土地制度,没有体现分封制,故D项错误。2.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由,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商

3、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西周末期至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说明先秦时期的土地变革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展开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D项正确。铁犁牛耕提高了生产力,促使井田制瓦解,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但材料并未提及铁犁牛耕的作用,排除A。商鞅变法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制度,但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B。题干并未体现土地制度的变化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

4、案为D。3.晚清官员卞宝第认为,“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当成用于种茶的山地),置耕织为缓图。”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B.外商操纵市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C.洋商收购茶叶引起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变化D.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瓦解【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为,武夷山北苑等地,一向有著名的茶的名声……其实是开始于各国与中国通商之后,洋船聚集,商人、农民一旦沾上贩茶的

5、好处,便争相效仿,满山遍野都种上茶树,越种越多……把良田也改成种茶的山地,把耕种、织布推延耽误。A项,应是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操纵”,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基本瓦解”错误,中国大部分地区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排除。材料说明,因为与外通商,洋商对茶叶需求较大,农民种茶可以获得比耕种庄稼更多的收益,于是纷纷改耕地为茶山,农业生产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以茶为主,C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等良田于硗确,置耕织为缓图”,等关键词切入,结合列强入侵

6、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4.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B.出现雇佣关系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答案】C【解析】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A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5.明朝中后期,在

7、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载桑、纺织,“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答案】C【解析】自然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而带来的社会现象,题干现象出现的时间是明朝,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确立重商政策,故B项错误;从题干“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

8、,可以看出农村经济作物增多,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属于农耕经济,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只是辅助,故D项错误。6.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棉布……乃洋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