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力法学研究的特点

苏力法学研究的特点

ID:43717730

大小:144.66 KB

页数:79页

时间:2019-10-13

苏力法学研究的特点_第1页
苏力法学研究的特点_第2页
苏力法学研究的特点_第3页
苏力法学研究的特点_第4页
苏力法学研究的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力法学研究的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力法学研究的特点、方法与问题商榷田成有当今屮国法学界,很少有人象苏力先生这样引起争议[1]。围绕着他的木土资源论、法治观、研究方法、学术贡献,一些人在追随他、信奉他,一些人在误解他、搅浑他;也有一些人在挤压他和攻击他。我木人深受苏力先生一•些观点的影响和启发,对他法学研究所表现出来的勤勉与执着『2]、对他的论述方法、叙事风格和智识挑战以及研究屮所呈现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质疑、创新的勇气极为感佩。我愿意在众多的声音和议论屮,学着走近苏力,立足本土,阅读秩序。我注意到,口苏力出版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3]一书后,一个不太引起法学界归目的苏力出名了。有人抓

2、住了“木土资源”这个词,人做文章,说苏力是传统的、保守的、后现代的,误解和曲解很多,犯了苏力不愿看到的“影子拳击”的错误,没有击屮要害。其实苏力先生早已表明“木土资源”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个必须固守的“核心概念”,它“不具有什么特別的、重大的、内在的,固有的、不可分割的、恒定的、本质的或其他任何能想象出来的形容词的联系”。[4]而只是当初为了表述方便而使用的语词。当然在众多反驳苏力先生的文章中,也有很多中肯、精彩和深刻的观点。本文不想加入这些吵闹的行列屮,更不想炒作苏力,只想结合自己研究法律的学习体会,谈谈我对苏力法学研究的看法,谈谈苏力对推动屮国法学所作

3、的贡献,以及苏力观点小的一些在我看來还可以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我对法律研究屮白己的一些理解或困惑,真诚求教于各位。一、苏力对中国法学研究的方法、特点与贡献中国法学被冠以“幼稚”,实属是对我们每个法学硏究者的压力。然而在幼稚面前,我们却多少有些裹足不前,差劲得很。正统的、概念化的、模式化的、個化的、--元化的表达和认识充斥在整个法理学界,我们陷入各种“陈见”英至偏见的包围中,我们失去了白己独特的、新颖的声音,我们不敢思考和面对我们H己应对法学的贡献。⑸苏力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直面人生,质问我们每一个法学研究者“什么是你的贡献?”,这一问?震撼了

4、我们每一个理论研究者,催发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长久在心屮的疑问,我们每一个法学研究者的贡献在那里?我们能为中国法学贡献什么?我体会:苏力先生对中国法学的研究有这样一些方法、特点和贡献:1、信守有限的理性主义和进化的理性主张哈耶克把近代以来学者们的研究路径归纳成两类,一类是以笛卡尔、卢梭等为代表的建构理性主义,一类是以休谟、托克维尔为代表的进化理性主义。前者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识和道徳的禀赋,这使人能够根据审慎思考而形构文明”[6]而后者认为“制度的源始并不在于构设与设计,而在于成功且存续下来的实践”。[7]如果将这两种研究路径运用到法律中来显然有不同的意味,

5、持建构理性主义立场的法治观往往认为,法律和法律秩序是人在其理性和智识的作用卜肺心设计的结果,法律是人为创造的产物,因而法律是人类可以驾驭的和积极、主动扩展的策略。近现代以来,屮国持续的反传统,革命情结,战略设计都带有一点过分迷信和推崇理性建构的能力的味道,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乡的提出,从政府推进型法治的实施,从立法过分膨胀的势头屮,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建构理性左义法治的主导性和影响性。在这种情形下,苏力先生认指出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这种以建构理性论为基础的现代法律制度,它对“一种人人知道的知识以及其他的可能性”[8]的进化理性知识形成了一种限制,

6、中国法治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破除这种对“大写的真理”的迷信,破除对建构理性主义的盲目运用,而应着眼于社会自牛自发秩序的培养、形成和采纳,换句话说,中国的法治不是町以凭想彖和按照某种意志而随意塑造和加以复制的。比如他说“我们不能课以为现代法治必定耍或总是要以制定法为中心。社会屮的习惯、道徳、惯例、风俗等从来都是一个社会的秩序和制度的一部分,因此也是其法治的构成性部分,并口是不可缺少的部分。”[9]一个国家的“秩序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人们在自身的行为方式变化后相互间的预期和行为方式的磨合;这并不是个别人的才智或洞察力所能完成的,而需耍时间的鬼斧神工。”[10

7、]如果“立法者或法学家对理性的过分迷信,即将法律等同于立法,同时将那些社会自生的习惯、惯例、规则完全排除在外,这种做法实际上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内部生成和H发调整。在这一进路屮,社会变成一个可以仅仅按照理性、按照所谓现代化的口标、原则而随意塑造的东西。”[11]“从思想入手,从观念入手,从纯粹理性入手的法治建设的进路至少是不完全的。”[12]“对知识分子以其理性建构社会秩序的力量,我抱有一种温和的怀疑态度。”[13]“理论有时对实践也起作用,但这并不是因为理论真实地再现了社会或其他研究对象实体,而只是它有这种效用。”[14]苏力先主“本土资源论”及“语境论

8、”的提出表明了他分析法律的逻辑出发点在于经验而非思辩,在于对中国变化着的社会实际的关注,而非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