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ID:43848455

大小:52.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5

《说木叶》导学案_第1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2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3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说木叶》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与儿街中学高二语文有效教学导学案课题:《说“木叶”》主备:朱道宝审核:张方德时间:2011-7-29班级:姓名:小组评价:老师评价:《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重点、难点)2.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尝试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难点)【学习时间】两课时【课前训练】1、下列词语中,

2、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它的鲜明

3、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的形象。(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C

4、.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6、对下面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木叶”是

5、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地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浅唱低吟……爱诗,其实,是在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

6、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创造了耐人“触摸”4与儿街中学高二语文有效教学导学案课题:《说“木叶”》主备:朱道宝审核:张方德时间:2011-7-29班级:姓名: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的精妙的诗的有的语言,这语言往往是不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释的,只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悟。有人说:“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让我们带着的激情和想象,一起走进诗歌的殿堂吧。二、速读课文,感悟“木叶”和“树叶”“落木”“落叶”“黄叶”的区

7、别,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2: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找出文中的相关诗句引导学生思考:①: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②: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

8、”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朗诵杜甫《登高》。)3、试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讲解示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