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ID:43959044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1页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2页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3页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4页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班级:岩土五班学号:200900537姓名:赵狮2010-5-29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严肃的课题。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据统计,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40万,约84万应届高屮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这-•方而是由于大学费用昂贵,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在这种情况下,高屮生自动放弃高考也就在情理Z'Po总结起来造成这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供需差别大:毕业生供需才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

2、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2•选材要求高,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覽现在大多数企业的招收工作小,只有比较小的比率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多数企业有尽管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基本上耍不了多少应届大学生。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相关人士认为:对于近年来盲口上马、口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3、。4.薪酬逐年降低: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杲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兀/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岀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5•骗子•假招聘多: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而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4、。5•缺乏工作经验:教授多,“教练'‘少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o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來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雹6•怕吃苦,爱面子: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而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口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8・频繁跳槽: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

5、%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面而,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如何顺利就业?我们应该勇敢而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我认为,大学生们应该实现四个转移:1、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就业人员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制造业中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分别为356.9万>508.5万和593.4万,在全部高等教育就业人员中占比分别为18.2%、15.5%和12.5%,但制造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相对规模呈明显下降趋势。另一方血

6、,1995、2000和2005年第三产业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339.3、2034.7和3731.4万人,呈快速增长势头。同期第三产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14.3%、20.1%和23.8%。2005年78.6%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在从事第三产业,比200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增幅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产业,2005年的高等教育就业人数是1995年的3.7倍。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高等教育就业规模及比重均快速增长。2006年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中的多数行业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教育6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59.2%,

7、金融业58.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5.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7.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2%o这表明,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一般劳动力的“蓄水池二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2、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繁荣,发展机会较多,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去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