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幻灯片1

教材分析- 幻灯片1

ID:43981193

大小:457.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10-17

教材分析- 幻灯片1_第1页
教材分析- 幻灯片1_第2页
教材分析- 幻灯片1_第3页
教材分析- 幻灯片1_第4页
教材分析- 幻灯片1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 幻灯片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教材分析1、课文特点及地位:本文所处的单元是必修二阅读鉴赏部分的第一单元,在本册书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2、 文章特点:《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的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培养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第三、情感目标: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

2、者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法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含蓄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学法指导:第一、课前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第三、深入研读文本,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

3、手法,感受人文精神。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1、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导入: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展示京城秋景图片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4、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语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那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景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导入时间控制在5分钟导入5分钟3、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相关画面。4、 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本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适合朗读。方式可以多样化, 如领读、试读、自由读等等。时间分配为18分钟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清、静、悲凉”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

5、者选取了哪些景物?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胜果。整体把握4分钟时间分组讨论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颐和园、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3、阅读本文,你是否也会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教学重点15分钟拓展学习内容有关《故都的秋》课外拓展的研究性命题:“《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文人眼中的秋”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研究学习。结束语: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

6、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那么,走出故都的秋之后,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布置作业: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成文字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