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眩晕证临床观察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眩晕证临床观察

ID:44027976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眩晕证临床观察_第1页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眩晕证临床观察_第2页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眩晕证临床观察_第3页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眩晕证临床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眩晕证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眩晕证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屮阻眩晕证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3月一一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痰湿中阻眩晕证患者,均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结果76例眩晕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4.74%;经半夏口术天麻汤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的痰湿中阻症状Dix-Hallpike试验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屮阻眩晕证,通过健脾和胃,气行湿化,燥湿化痰、止晕定眩,临床效果确切,实为治脾虚痰湿眩晕之良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

2、痰湿中阻眩晕证;临床观察眩晕是临床一种常见症状,一•种头晕和目眩的合症,两者可同时出现,轻者表现为头晕、头昏,重者有摇晃感、漂浮感、升降感,常伴有恶心、呕吐、昏迷等症状[1]。临床中医辨证中,痰湿中阻眩晕证最为常见,为此选择2010年3月一一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疗痰湿中阻眩晕证患者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3月一一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眩晕患者,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1.6±2.3岁;病程15d-3个月,平均1.5

3、±0.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痰湿中阻眩晕证的诊断标准,排除外颅脑肿瘤、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血液病等病变。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眼球震颤、痰厥头痛、咳痰稠粘、恶心呕吐、食少多寐、胸闷、身重肢冷、耳鸣、出汗、面色苍白、舌胖、舌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急性起病反复发作。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基本方为:半夏15g、陈皮6g、甘草8g、口术15g、生姜10g、茯苓20g、天麻15g、大枣3枚。若眩晕较重、胃失和降、痰浊上逆、呕吐频作者可加赭石15g、竹茹9g、茯苓20g、车前子20

4、g,可降逆止呕、淡渗利湿;耳鸣重听者加菖蒲10,夏枯草10g、葱白2根,可清热散结、开窍醒神;心烦、心悸、口苦、失眠者加焦梔子10g、黄连3g、远志15g>黄罠12g,可清热化湿豁痰;项强者(颈项部肌肉筋脉牵强僵硬)加桑枝15.鸡血藤20g、葛根15g,可散气活血、舒筋活络;月完闷食少者加砂仁9g、白蔻仁12g,可化湿醒胃;头目胀痛者加川寻10g、羌活10g,可清热化痰;肝阳上扰致两目不能视暗者加白痪藜12g、苍术10,珍珠母12g、钩藤15g,可平抑肝阳。给药方法:1剂/d,分早晚两次水煎服,7d为一疗程,连服用3个疗程。1.3观察指标观察

5、本组患者临床疗效,并于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Dix-Hallpike试验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痰湿中阻症状改善情况,包括胸痞欲呕、倦怠乏力、头身怵I重、气短懒言。1.4疗效评定治愈:服药3个疗程后,眩晕消失,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消失,活动时无眩晕感;显效:眩晕明显减轻,并发症消失,活动时头微有昏沉;有效:头晕、目眩减轻,伴有轻微晃动感,对口常生活和工作略有影响。无效:头晕、目眩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病情。(总有效率二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土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

6、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临床疗效观察76例眩晕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4.74%,其中治愈26例(34.21%),显效27例(35.53%),有效18例(23.68%),无效4例(5.26%)。2.2治疗前后痰湿中阻症状改善情况经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的痰湿中阻症状Dix-Hallpike试验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详见表1。3讨论眩晕症属临床常见症状,常见屮医辨证分型主要冇瘀血阻窍、肝肾阴虚、痰湿中阻、气血亏虚、风阳上扰等,其中以痰湿中阻多见[2]。该症主要以中青年体型偏胖

7、的女性较为多见,常因饮食不节、过度劳倦、感冒受凉诱发,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3]。临床中医辨证认为,该症因脾受湿困,忧患劳倦、嗜食肥甘厚味重等,而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诱发脾功能失常,胸闷脫痞、胃失和降而使临床出现恶心、呕吐、痰浊、脉濡滑[4-5]0据相关中医学研究报道,眩晕与痰关系较为密切,因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症状,同时湿为阴邪,着而难却,故该症易反复发作[6-7]o在治疗上,祖国医学认为:“无痰则不作眩”,为此痰湿中阻型眩晕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