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ID:44050863

大小:4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18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有经营体制面临诸多局限与挑战,体制创新势在必行。为此,本文提出深化农村上地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等对策。【关键词】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基本经营制度农业经营体制作为农业经营制度,是农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我国农村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也发生深刻转变,传统农业经营体制面临进i步创新。党的十八

2、人报告明确提出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指明了重点和方向。一、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是指在•足的农村经营制度下,农业牛产的组织形式和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总体政策制度基本稳定的同时,为顺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创新。1、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等地农民大胆实行集体土地“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1982

3、年,“一号文件”把包产到户正式确认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确立。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法改为“家庭承包经营”,并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长期坚持。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以粮食为例,1975—1978年平均粮食总产为2.89亿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1979—1983年平均粮食总产为3.44亿吨,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8%o2、围绕土地制度变革上世纪80年代

4、中期以来,一是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一再延长农地承包期。1984年,屮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土地承包期限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1993年,中发11号文件首次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Z后,再延长30年不变”,并提倡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二是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断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在早期阶段,农户获得承包上地,只是获得了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权利。1984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允许土地转包。1993年,中发11号文件提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

5、,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2001年,中发18号文件提出,“在承包期内,农户对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的使用权、收益权和流转权”。2003年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得土地承包关系发展为国家赋权关系。2007年的《物权法》再次肯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3、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形式的创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提高农业的产业效益和市场化发展水平,最早在山东潍坊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产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以“龙头企业+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全国迅速推广。而后,针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的利

6、益关系不紧密、权利不对称等问题,一些地方的农业专业大户开始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联合进行生产、加工和流通。2005年,浙江省率先出台了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方法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2007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自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2012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68.9万家,在为农户提供服务、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当前创新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势在必行1、从体制内部看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主导模式仍然是小农户直面大市场从事农业牛产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冇农业经营体制对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的

7、局限逐步显现。(1)现有农地产权制度残缺。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农村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由于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集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没有解决“农民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也没有清晰界定“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责、权、利,导致农地产权主体缺位,权能边界模糊,造成农村经济关系多重孑盾和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冇效保护。尤其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行使超越了基木权利层面,过多地限制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和交易权,使得农地使用权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降低了农户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并造成了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