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双峰县一中、湘潭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理科实验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双峰县一中、湘潭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理科实验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ID:44213490

大小:161.5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10-19

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双峰县一中、湘潭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理科实验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双峰县一中、湘潭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理科实验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双峰县一中、湘潭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理科实验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双峰县一中、湘潭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理科实验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双峰县一中、湘潭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理科实验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双峰县一中、湘潭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理科实验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双峰县一中、湘潭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理科实验班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笫I卷(阅读题)和笫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学人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这两个层面。在孔子仁体礼用的儒学体系中,“仁”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礼”则为涵养德性的伦理秩序,二者构成了一个君子型的伦

2、理道德体系。儒学这一寓仁于礼的伦理体系,自始即难免其人文性和宗法性的内在紧张,它表现为仁学之人道原则与礼律之尊卑秩序的冲突。先秦儒学之人道与反人道的张力,贯穿于其后两千年儒学发展史中。随着汉后儒学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儒家礼教的宗法封建性伦理得以强化,逐渐演变为以三纲五伦为主轴的威权主义的封建伦理,儒家仁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宋明理学进而将礼教的遵卑等级秩序神圣化,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原则,集中彰显了理学之反人道的本质。至此,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遂为反人道的“吃人的礼教”所扼杀。晚清以来,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

3、下深陷危机。儒学文化所依附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在西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的侵蚀下渐次解体,儒教亦随之陷入失堕的休I境。儒教的危机,首先是其宗法封建性礼教伦理的危机。现代化是一个由人格依附的臣民社会向自由平等的公民社会转型的过程。儒家礼教Z义务本位、人格附从、等级尊卑的宗法封建伦理,与现代性公民伦理具有根本性的价值紧张。戊戍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核心的侵蚀,儒教的危机日渐凸显,中国进入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如前所述,支撑古典屮国意义世界的儒家文化,其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内蕴着人文性和宗法性的深刻紧张。因而,如何对待儒家传统的宗法伦理和普泛德性,成为屮国文化

4、转型的一个基本难题。戊戌以來,儒家伦理规范受到维新思潮的正面挑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对礼教核心的三纲之说进行批判。然而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大致保持在儒学改革的范式之内,其对儒教基本上持弃礼存仁的文化改良主义方针。康有为对儒家“仁”的精神超越性伦理与“礼”的社会约束性伦理臧否有别。在其儒学宗教化讣划中,康氏主张立孔教为国教,并改革其礼律中不契于公民社会的宗族伦理。而在其大同乌托邦中,“大同”则被归为人类社会超越据乱世①“礼”之等级秩序的“仁”的最终实现。谭嗣同在其《仁学》中,则以“平等”“大同”释仁,而以礼教三纲五伦为过时的据乱世的礼法,并倡言“冲决伦常之网罗”。梁启超则从伦

5、理学层面响应了儒学变革与接续的问题,他认为,道德与伦理异,道德可以包伦理,伦理不可以尽道徳。伦理因时势而变迁,道德则具有普泛和永恒的价值。综而言之,维新时代思想家虽已向礼教纲伦提出正面挑战,但其仍维护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仁学的徳性价值。他们虽然观点各有特点,其要旨皆在于改革制度化儒学之“礼”,从中剥离并开发徳性儒学之“仁”的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选自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有删节)【注】①康有为在《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历史演变阶段有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大同之始基为据乱世,大同渐行为升平世,大同成就为太平世。1.下列对第1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6、.在儒学的两个层面屮,“仁”这一徳性理想和“礼”这一伦理秩序的配合,构成了伦理道德体系。B.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对“礼”的强化直接导致富有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屈从于封建性的臣民伦理。C.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体现德性原则的人道精神被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扼杀。0.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与“礼”所具有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因宗法封建性伦理的强化更趋深化。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首先指出儒学内在的两个层面,并对这两个层面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阐释,进而简单地论述了“仁”与“礼”冲突的原因与发展。B.第2段紧承第1段,rh内而外着重论述了自晚清以來儒学作

7、为典范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现代公民伦理价值相互冲突的原因及表现。C.第3段首先指出儒学文化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自身的缺陷,继而侧重阐释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代表人物的儒学改革主张的不同点。D.文章紧扣儒学体系中的“仁”与“礼”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冲突,按时代进程,分别介绍儒学具有的这种内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3.下列对原文屮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礼教的封建宗法伦理在儒学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反人道的倾向,“三纲五伦”这一封建伦理的出现则体现了这一倾向的强化。B.晚清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