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2018.05)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2018.05)

ID:44247042

大小:204.0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9-10-20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2018.05)_第1页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2018.05)_第2页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2018.05)_第3页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2018.05)_第4页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2018.05)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2018.0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年高考吉林省实验中学语文浏览题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加大了对阅读的考查力度。面对颇像文字游戏的选择题,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一、阅读方法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这里的“读”包括两点: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如:“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

2、、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和句子(中心句),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还要用好“比对法”。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命

3、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示例:(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

4、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比对:“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示例:(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

5、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示例a:(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比对: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另外还有标点符号,分号——表示前后是并列关系(意思相对或相反),冒号——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破折号——解释的作用。2.比对关系句间

6、、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示例① (天津卷第6

7、题D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对:原句是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

8、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示例①(辽宁卷第3题D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