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分析

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分析

ID:44307722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分析_第1页
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分析_第2页
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分析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分析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6-2460-02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腋臭发病的原因在于腋区大汗腺的异常,以往使用腋区皮肤梭形切除或刮除术,最大的弊端就是腋下瘢痕挛缩和上肢上举受限,皮肤坏死。笔者采用在识别大汗腺形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摘除术,创伤小,保护了皮肤的血供,可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从2003-2006年我们先后对18例患者进行了这种方法的治疗,并与12例采用真皮下组织修剪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效果对比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30例,女28例,男2例。年龄20〜38岁,

2、均有家族遗传史,气味以夏天及出汗多时为重。患者诉腋臭味常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而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感到明显的心理压力,其中接受大汗腺摘除方法的为18例,采用真皮下组织修剪法12例。1.2体检:每例患者的腋毛分布范围和密度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不同,但部分病例腋区皮肤呈暗褐色较正常人为深,患者腋臭味较重。1.3方法: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法:(1)手术设计:患者取平卧位,双臂平上举外展,充分暴露腋窝,常规消毒铺山。每侧设计1个约3cm的腋窝皱裳切口,通过翻转皮肤使分离范围可以达到整个腋毛分布的梭形区域。手术层次在皮下浅层,该层是腋窝大汗腺集中分布的层次。(2)大汗腺的去除与识

3、别:用指腹顶住皮肤将皮下组织翻出,可见皮下筋膜、血管网、大汗腺、脂肪颗粒、毛囊组织。大汗腺腺体呈颗粒状,直径约1〜2mm,褐色,质地较韧,稍有弹性,表面有一层透明的外膜包裹;脂肪组织也呈颗粒状,但脂肪为纯黄色,有时泛油光,质地软,无弹性:筋膜则呈条索状或片状、口色且透明,三者有较明显区别。用眼科剪逐一剪除大汗腺腺体。对女性同时剪除毛囊,对男性不剪除毛囊。(3)术后处理: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缝合切口,留置皮片引流,油纱、干纱、薄棉垫覆盖,弹力前肢带加压包扎。并嘱患者2天内减少上臂的运动。术后2天换约、拔除引流皮片,原样包扎,术后7天拆线。2结果30例患者均经过半年以

4、上的随访,最长18个月无复发。复发标准为主诉及体检腋臭味无明显减轻。18例患者主诉及体检均感到腋臭味明显减轻或消失,心理压力消失,对术后情况满意;有1例患者出现潴留囊肿,经手术切除后治愈。18例患者对腋区皮肤及瘢痕状况均满意。真皮下组织修剪法的患者有10例发生腋区皮肤颜色素沉着、弹性差。3讨论腋臭的病理特点:人体的汗腺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种,前者有分泌汗液和调节体温的作用,主要分布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是多汗症发病的主要原因;而后者分泌无臭的乳状液,被细菌分解后产生臭味,它的分泌部主要分布在皮下层。从木组病例看小切口摘除法并发症发生较其他方法为少。皮肤和皮下组织

5、梭形切除,拉拢缝合加植皮法,根治率较高,但由于去除了皮肤,腋区组织张力大,故形成较明显的挛缩瘢痕,影响美观,甚至影响上臂活动。皮肤切除手术中因怕切除范围太大扩大瘢痕范围,使得大汗腺分布区不能完全被切除,故导致复发。真皮下组织修剪法,将腋区皮瓣修剪成了中厚或全厚皮片,术后处理如同植皮,因腋下不易固定,易产生皮片坏死、挛缩、色素沉着等多项并发症。而且术后患者的恢复期较长[1]。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法是在识别出在汗腺组织的基础上单纯去除大汗腺本身从而达到治疗腋臭的目的。它的优点在于:术中直视下操作,可保护真皮下血管网,减少皮肤坏死发生,创伤小;识别出大汗腺,,防止去除不彻

6、底而导致复发;切口小且顺皮纹,瘢痕不明显。参考文献:[1]彭友林,唐有建,孙诗宾•腋臭的四种手术方法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02,11(2):110.收稿H期:2007-03-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