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ID:44311513

大小:45.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0

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_第1页
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_第2页
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_第3页
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_第4页
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如皋市中医院,江苏226500)摘耍采用针刺颈枕8穴治疗颈源性头痛180例,并与口服镇痛剂治疗的169例对照,结果治疗组在第一疗程末痊愈率达56.7%,总有效率为91.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第二疗程末治疗组痊愈率上升了20%,而对照组几乎无变化。治疗组中有骨性病理改变和无骨性改变病例疗效相近(卩>0・05)o主题词头痛/针灸疗法颈针刺穴位颈源性头痛是由颈部骨或软组织病理改变引起的头部疼痛。在临床头痛病例中占有较高比例,也是颈椎病最常见症状之一,内科治疗本症效果并不理想。笔者

2、于1993年6月〜1998年6月运用针刺颈枕8穴治疗该症180例,并与口服镇痛剂治疗的169例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收集经明确诊断的颈源性头痛病例349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0例,其屮男99例,女8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5个月,平均病程70天。有骨性病理改变者84例,无骨性病理改变者96例。对照组169例,其中男89例,女8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0个月,平均病程59天。有骨性病理改变者61例,无骨性病理改变者108例。1.2

3、诊断标准(1)症状疼痛多发生于头部正顶、侧顶、枕、颖,少数发生于前额或眶上;可呈隐痛、胀痛、跳痛、灼痛,或如刀割、针刺、牵扯样痛;多为阵发,或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或疼痛发生、加重、缓解无规律。可伴有颈、背、胸、上肢等处的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以及眩晕、头昏、心慌、乏力等。(1)体征疼痛局部有剧烈压痛,触觉过敏及水肿、硬结等;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关节突和横突体表投影处有明显压痛;枕骨上、下项线间,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等肌腱附着处有压痛、放射痛及硬结等。(2)理化检查疼痛由颈部软组织病理改变引起者,各项理化检查可无异常;由骨性病理改变

4、引起者,颈椎X线片示C〈sub〉l〈/sub>、C〈sub>2〈/sub>、C3椎体侧缘、后缘骨赘形成,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小。可根据诊断需要,选择性地进行血液生化、脑电图、TCD、颈脑部CT和MRI检查,排除颅外其它因素及颅内因素引起的可2治疗方法2.1治疗组采用针刺颈枕8穴法(1)定位颈1穴:在枕外隆凸下,C2棘突上最凹陷处旁开1.5cm左右,压之最痛点处;颈2穴、颈3穴、颈4穴分别在C〈sub>2〈/sub>、C〈sub>3〈/sub>、C4棘突上缘旁开1.5〜2.0cm压Z最痛点处。枕1

5、穴:在枕外隆凸下缘凹陷中,压Z最痛点;枕4穴:在乳突后缘凹陷中,压之最痛点;枕2穴:在枕1穴与枕4穴连线内1/3与中1/3交界处,压Z最痛点;枕3穴:在枕1穴与枕4穴连线中1/3与外1/3交界处,压之最痛点(见图1)。(2)选穴根据疼痛部位,在颈部4穴及枕部4穴中各选2穴。见表lo(3)操作患者伏卧位,胸及额下各垫一枕,头部无侧歪和扭转。颈部4穴以30号、2.0寸针垂宜于皮肤刺入1.0-1.5寸,针尖抵达同椎体关节突端部位时停止进针,轻提插,不捻转;枕部4穴以30号、1.5寸针垂直于穴处枕骨面刺入0.5-1.0寸,抵达骨面后停止进针,轻提插,不捻转。各穴得气后

6、通以适度连续波型脉冲电流,留针30分钟,每131次,10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Ro1.2对照组食后口服镇痛剂:颅痛定60mg,每H3次或疼痛时服;芬必得60mg,每日2次。10日为一疗程,两疗程间停止服药3日。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痊愈:疼痛完全消失,伴随症状及体征解除,随访6个月无复发;显效:疼痛程度显著减轻,发作次数减少80%,伴随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好转: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0%,伴随症状和体征稍有缓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3.2治疗结果见表2、表3、表4。由表2可知,第一疗程末痊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91.1%,均明显高

7、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由表3可知,第2疗程末治疗组痊愈率达76.1%,较第1疗程末提高了20%,而对照组儿乎无变化。由表4可知,有骨性病理改变组和无骨性病理改变组在第2疗程末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和近,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o总Z,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延长治疗时间,疗效仍可大幅度提高。同时有骨性病理改变组取得了与无骨性病理改变组相近的疗效。4典型病例宣XX,女,49岁,初诊于1994年6月5FI。主诉:左侧颍部疼痛2月余。2月来每FI午后发作左颍及耳后跳痛或针刺样痛,持续至每晚卧床后1〜2小时缓解。常服麦角胺咖啡因、卡马西平等可暂时止痛。伴项

8、部强痛,肩背酸楚,偶有上肢麻木、酸痛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