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ID:44392323

大小:54.5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1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2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3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4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之间应当互相了解、彼此影响、相互激励和鼓舞。面对这种种变化,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笔者认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从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入手。一、实现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角色的转变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它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的发展,尊重全

2、体学生以及他们的个性差异,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新课程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学会爱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口”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忘记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参与;体现了独断与专制,忘却了民主与平等。教师垄断了课堂里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与此相反,《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牛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3、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与学生平等交往互动的场所。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把教学活动预设成以下几个层次:首先,用七巧板进行有趣的图形拼搭,讨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接着,出示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说如何求长方形面积,由此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用方格图验证,讨论“为什么长方形数方格的结果和邻边相乘一样,而平行四边形却不一样?”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换成另一种更

4、规则的图形,使之能求出面积,讨论“为什么你想到要把平行四边变成长方形?”最后,讨论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的联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要想有高效的、意义深刻的对话,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对话者,首先要预设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对话“框架”,如上述设计把对话的话题设计成几个相互联系的“分话题”,而'‘分话题”又与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密切结合,有了这样合理的对话"框架”,师生的对话才会有的放矢。其次,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信赖的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与兴趣。第三,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关注、更细的观察、更好的倾听,

5、了解他们思维的来龙去脉,给予他们针对性的评价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从而保证师生的对话顺利进行。总之,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精心设计话题,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坦然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才能形成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二、实现由“教书匠”为“研究者”角色的转变时代是发展变化的,教材再怎么更新,总会或多或少地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况且,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总会不断涌现,很多问题用过去的经验,理论来应付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就耍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出教材限制,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6、,不断创新教法,由'‘教书匠”逐渐成长为“研究者”。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牛,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状态的研究。但在新课标下,“传授者”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的过程。面对课堂中生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摆脱教书匠的角色,把

7、'

8、己变成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并且国标版教材增加了很多新内容,这也需要教师去学习、研究。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刻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

9、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认识。如教学(如图)这道题的研究。1、问题的发现。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让学生列减法算式解答,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总是列出“8+4=12”、“4+8=12”这样的加法算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2、问题的分析。首先,编者的意图是借助主题图,让学牛结合实情和具体数量关系感知减法意义,从而列出减法算式。3、问题的解决。对于本例题可以采用动态呈现,如先出示第一个问题,再让学生列式计算,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个问题,这样教学便于学生借助主题图的现实情境感知减法的意义。4、问题的启示。钻研教材是个有控制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即不能随心所欲地跟着感觉

10、走,也不能盲丨【照搬教材,要摸清学生底细,正确估计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