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熊仕彩)

教学论文(熊仕彩)

ID:44420317

大小:69.8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1

教学论文(熊仕彩)_第1页
教学论文(熊仕彩)_第2页
教学论文(熊仕彩)_第3页
教学论文(熊仕彩)_第4页
教学论文(熊仕彩)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熊仕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一题多解巩固学生的“双基”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仁怀四中熊仕彩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铝三角”的有关计算是重难点知识之一。下面我以有关这一知识点的一道常规题目的几种解法,谈谈怎样从一道题的多种解法中去巩固学生的“双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向50ml2mol/L的A1C13溶液中加入120ml3mol/L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求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解析木题属于“铝三角”的有关计算问题,是高中化学计算的难点之一。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反应的产物是Al3Al(OH)?、还是A102->Al(OH)s?要对aF+和OH-的量进行过量判断。因为n(OH3/n(Al3+)=(3

2、xl20xW3mol)/(2x50xW3mol)=3.6处于3和4之间,所以铝元素最后在溶液中应以A1O2~.ai(oh)3的形式存在。即要计算n(A1O2-)/n[Al(OH)3]的值,可用下面几种方法解答。方法一常规分析法,先将所有的0」molAl3+完全沉淀,由Al3++3OH—=Al(OH)ai1310」mol0.3mol0」mol知Al3+耗完,已消耗0.3molOH-,还余0.06molOH-,生成0.1molA1(OH)3沉淀。又由A1(OH)3+OH-=A1O2-+2H2O1110.06mol0.06mol0.06mol[此处A1(OH)S过量]知过量的0.06molOH—

3、又溶解0.06molAl(OH)3,生成0.06molA1O/,还余A1(OH)3的物质的量为(0.1-0.06)mol故n(AIO2)/n[Al(OH)3]=0.06mol/(0.1—0.06)mol=3/2为所求。方法二电荷守恒与元素法,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A102和NaClo根据电荷守恒规律可得n(Na+)=n(AIO2)+n(Cl)即n(A©—)=n(Na+)—n(Cl)=0.36mol—0.3mol=0.06mol又根据铝元素守恒n(Al3+)=n[Al(OH)3]+n(A1O2~)即n[Al(OH)3]=n(Al3+)-n(A1O2~)=0.1mol—0.06mol=0

4、.04mol所以n(Al。?—)/n[Al(OH)3]=0.06mol/0.04mol=3/2为所求。方法三总方程式法,由n(AICI3)=0.1mol,n(NaOH)=0.36mol,n(AICI3)/n(NaOH)=5/18,由于该值小于5/15而大于5/20,所以其产物应为既有A1O2-又有A1(OH)3的体系,根据各量的关系写岀总反应方程式为:5A13++18OH_=XA102_+(5-X)A1(OH)31+YH2O由电荷守恒有:15—18=—X解得X=3即总反应方程式为:5Al3++18OH-=3AlO2+2Al(OH)3i+6H2O所以n(A102~)/n[Al(OH)3]=3

5、/2为所求。方法四图象分析法,以沉淀A1(OH)3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所加NaOH的物质的量为横坐标作出坐标图如下:nAl(OH)Jmo_n(NaOH)/mol通过此坐标图,我们很容易看出n[A1(OH)3]=0.04mol,从而n(AIO2)=0.1mol—0.04mol=0.06mob即n(AIO?—)/n[Al(OH)3]=0.06mol/0.04mol=3/2为所求。从以上对此题不同的四种解题方法来看,每种方法都要用到“铝三角”的基础知识。即Al3++3OH-=A1(OH)31,若OIF过量,贝ij还有下一反A1(OH)3+OH-=A1O2-+2H2O所以,每种解法都能让学生复习到

6、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都能从相应的角度去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但各有其优点所在。从第一种常规解法来看,它可以让学生复习好有关此题的“双基”,即“铝三角”的知识和培养学牛•综合基础知识逐步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此法比较直接,较为普通,大多数同学都能想到,不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在第二种解法中,联系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的思想,会使学生想到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以及通常用的元素守恒的规律,不只是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应用,在一些常规问题中,同样可以应用,还可以使问题得以明朗化、清晰化、简单化的解决。与第一种解法相比,有了创新的思想。第三种解法从A产与OIF加入的总量上着手,由二者加入的物质的量的比值,

7、确定好二者用于反应的系数,再由电荷守恒规律和元素守恒规律,确定生成产物的系数,根据生成产物的系数,很快得出对应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此法原理常规、思路清晰、方法简便,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规律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定”与“变”的思维能力。第四种解法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抽象的问题数字图形化,在数字图形上使问题变得具体、明确,一目了然。这不仅能提高学牛在学科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平时形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