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

ID:44507484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2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_第1页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_第2页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_第3页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_第4页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伙伴们论坛金钱换书喽!中公教师网官方空间抢楼送书-抢中就送!L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一一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彻;二十而冠,始学礼。”所学内容包括“乐德、乐语、

2、乐舞”。单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正像《周礼》中所载:“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大司乐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表演职能是在于大司乐中的乐工所承担的宫廷饮宴、祭记等场合的表演任务。机构中有证可考的乐工多达1463人。2.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其律名有;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

3、无应钟吕族钟洗吕宾钟则吕射(yi)钟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或“六同”。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计算过程有五步;1)即把一条空弦作全长,把它作“宫”音;2)将宫音全长三等分,再增加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宫音下方纯四度“徵”音;3)将徵音的弦长三等分,再减去其中的一份,求得“商

4、“音;4)将商音的弦长三等分,再加上商音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羽”音;5)将羽音的弦长其算式为:但三分损益法中出现的“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在运用中不能旋宫转调的问题,成为后来历代的律学家不断探索的主题。“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吕氏春秋•音律篇》。3•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

5、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W(b6)o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1)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共有2800多个

6、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这也说明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旋宫转调问题不止是确凿有据的理论,而且已有音乐实践成果。3)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岀现时代的思考。4)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由此可以看出,

7、从编钟制作、乐律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曾侯乙墓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4.简述《诗经》和《楚辞》。《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四川的东部)。《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

8、彩。曲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十余种)变化多,表演形式(独唱、对唱、帮腔等)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女口:《关雎》、《伐檀》等作品。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多是朝会宴飨、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