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8 木兰诗 教案

初中语文 8 木兰诗 教案

ID:44514209

大小:4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3

初中语文 8 木兰诗 教案_第1页
初中语文 8 木兰诗 教案_第2页
初中语文 8 木兰诗 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8 木兰诗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10.木兰诗主备课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阅读课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

2、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语: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刚才有人说到一个人——木兰,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2、听

3、录音范读课文,要求:A认真听读,不出声。B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C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3、听完了一遍课文,同学们,你们有哪些话想要说呢?4、指名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弄懂意思,整体感受。学生自读课文。2、检查学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正音,学生集体评价。【个性修改】3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3、导入:刚才,老师检查了大家的自学情况,非常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吧。第一组:一二段;第二组:三四段,第三组:五七段,第四组:六七段。4、指句串讲。适时补

4、充指导。5、指名复述故事。四、背诵全诗。第二课时一、赏析诗歌。我最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诗,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从此替爷征”。指名说。适当指导,学生评价。我喜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描写了北方塞外特有的景色,概括了木兰十年的从军生活。(学生思考,讨论。)二、启发想象。导入:详略的安排是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正因为是略写,也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下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木兰的军中生活。然后问:哪位同学愿意把想象

5、出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三、交流讨论。出示问题: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分组讨论。小组讨论。指名说,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四、结束新课。同学们,学了花木兰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板书设计】木兰诗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

6、心里的木兰的形象。3、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3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课后反思】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