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研究——方盛良

方以智研究——方盛良

ID:44517284

大小:54.5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23

方以智研究——方盛良_第1页
方以智研究——方盛良_第2页
方以智研究——方盛良_第3页
方以智研究——方盛良_第4页
方以智研究——方盛良_第5页
资源描述:

《方以智研究——方盛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融通:从思想到文学——以方以智《和水中雁字诗》为中心方盛良(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摘耍]《和水中雁字诗》是方以智诗歌创作史上的优秀篇章,它标志着作者三教合一思想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作者融通的诗学观,并可推究到作者的易学思想中,这些在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中具有开风气的意义。[关键词]“和诗”;三教合一;诗学;融通;易学;意义《和水屮雁字诗》(以下简称“和诗”)系明遗民方以智在流离岭南七年后,于顺治九年(1652年)随施闰章由梧州云盖寺返归故乡桐城途中,暂栖于庐山时所作组诗,共十五首,皆为七律。“和诗”原

2、题为《和先外祖吴观我太史公水中雁字诗》,被收在《浮山后集》⑴卷三《鸟道吟》中。诗后方氏自跋云:“昔余外祖,亦和斯篇。”又同收在《鸟道吟》屮的另一首诗《又和》题注有云:“先祖观我吴公言,水中雁字,有三空两互之纱,五老峰头,曾描邈之,归读老父所题,乂变一格,洗壁更书,终不可及/这些表明方以智外祖吴观我、父亲方孔焰对“水中雁字”多有推重和心会,方以智对此甚是认同景仰,这十五首诗即其追慕先人的结晶。近人柴萼在《梵天庐从录》⑵中所录的《方密之水中雁字诗文卷》包括十五首和诗及诗后方以智口跋、方向苹等七人跋文跋诗两个部分。其

3、屮跋语部分可使我们大致了解“和诗”流传的过程。从柴萼语“桐城方密之以智水中雁字诗文卷,世所罕见,近得其裔孙为之勒石,于是始昭于世”,方以智裔孙方向塑跋语“近从里人处觅得公所书横绢一帧,不禁狂喜过望……然三百年吾家故物,流传未灭,吉光片羽,亦足为希枇之珍矣。装潢成帙,以贻后人。倘荷有道君子慨文献之漂零,念胜朝Z遗老,锡Z题咏,以为斯幅增重……”以及陈豪跋后志“光绪丙午八月既望”、黄嗣东跋后识“光绪丙午仲冬”、刘宝森跋记“光绪三十有二年冬十月朔”等,我们大抵可推知:方以智曾手书“和诗”于一帧横绢上,不知何时何故,横

4、绢散失流落世间,直到光绪末年被其后裔发现,遂据横绢本连同跋语石印,更名为《方密之水中雁字诗文卷》。为更好地理解“和诗”,我们不妨简略地回顾一下方以智的诗歌创作历程。从现存的一千多首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方以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取崇祯末年(1644年)和顺治九年(1652年)为两点,可分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的诗歌创作以诗集《博依集》和《流寓草》代表,同他积极向学,以逐渐成熟的眼光观察社会、理解人生密切相关。诗风虽不乏浪漫的夸张,但总体上显得纯朴厚实、豪迈慷慨,诚如陈子龙所言:“其气昂壮而沉实。”⑶中期

5、,明末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方以智先于北京为崇祯哭灵被农民军所执,后脱身逃至南京,为弘光朝的党阀所不容,复亡命岭南并为清兵追杀,出入僧俗间。代表诗作有《赠吴麟长》、《屮秋》、《谢吴公饷墨》等,记载了这十年国破家亡,流落他乡,欲死不甘,欲生不能的惨痛经历。诗风由痛心激愤渐趋沉郁苍凉。到了后期,以“和诗”的创作为起点、为代表,方以智的诗风为之一变,显示出不同既往的特征,这主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三教合一之思想成为贯穿十五首诗的主脉,这差不多使得每一首诗都承载有丰厚的内涵。“和诗”其二云:“河洛疑传绿字差,阎浮满树鸟

6、官衙。凤翔玉籍风臬帝,龙藏函归海世家。鬼哭寒潭添血雨,人看彼岸似云车。天渊拈出鸿濛界,南北翻飞莫眼花。”诗中“彼岸”是佛家用语,意谓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鸿濛界”是宇宙未开前的混沌状态,为老庄所乐道。方以智要说的是,与其残守儒宗,在现实的苦难之海中无望挣扎,到不如在佛道的世界里去平衡、去轮冋。尽管这多少带有无奈的成分,但绝非积极或消极所能概括。方以智活在现实的世界中,亡国之痛令他憎恨明朝众多文武要臣的懦弱和失节,但他的思想不止于此。于是,他很自然地写出“秋英飞传骚客心,洞庭传写刺人针。三闾水底惊天问,七序飘来系

7、石沈。玄章投江招鬼笑,斑林反照落魂深。衡蜂见鹏冋鹦鹉,黄鹤楼头许再吟”(其八)。其十四云:“印水连空印破新,镜湖错判与波臣。骑鲸问鼎何时醒,放鹤衔书不借邻。且待复舟难下语,岂缘覩影浪传真。谁行鸟道随流见,首尾拖泥看转身。”语似参禅,但了解他的经历,便不难发现其中暗含着儒家情怀。其十五:“难逃文字海中翻,翻出牢笼许寓言。飞此两间原不落,偶然一过复何论。交芦割水吹光后,入草求人满口吞。白浪黑风无半点,苍苍扫却I•花门。”这里构造的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意境,无所谓现实或虚幻,无所谓喜或忧,也离析不出归属儒释道的绝对编排。

8、其次是诗风的流动性,这种诗风主要是由意象的活动性和思维的跳跃性共同构建的。流水、飞雁、飘芦、漾波、航船、浮木等具体存在,各自独立又相互串联,组合出一幅幅活生生的流动画面,使组诗飘逸灵动;翔凤、惊龙、彩蝶、龙女等虚幻的意象则扑朔迷离,似生仙气鼓荡在组诗的字里行间,使读者的想象摇曳多姿。至于作者思维的跳跃性主要表现在常奔突于现实和虚幻之间,它与作者的思想体系紧密关联。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