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ID:44626766

大小:1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_第1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_第2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_第3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一、朗读的意义1•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或文言文时更是这样。初学古文、古诗的人,要想学好,必须先动口,朗读所学的课文,最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越学越喜欢。2.朗读能帮助学生记忆词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孤立的词不容易记,而文章是有情节的,词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更容易记忆。小学生山于年龄小,许多词只能先靠死记硬背,记住它们的意思后才能理解应用到生活中。实践证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都善于朗读,并且能够通过朗读记忆、积累和扩

2、展词汇,因此朗读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3.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听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朗读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它既能帮助学生增强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记忆,又能增强学生的语感。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能听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在思想和意识的萌芽期,教师要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优美的文章,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二、目前学生朗读的现状1.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往往是甲生读了乙生接着读,看似学生都很认真地在读,其实

3、由于教师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动地为读而读,基本上没有用心、用情去读,甚至有的学生在读过之后都不知文章所云。这样的朗读不但浪费时间,还特别容易导致学牛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足。由于新课改后耍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课堂的时间全部山教师的“问、答、教”占有,学生朗读的环节就省去了。2.朗读时缺乏激情。课木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所以就要求学牛在读的过程中冇感情地去朗读,只冇边思考边朗读才有收获。由于时间紧迫、学生自己不重视等原因,许

4、多学生朗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声调,这样的朗读是没有多大效果的。4•学生朗读的机会不均等。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口益加重,由于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考试等压力,有的教师就把目光只停留在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无论是上课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都是点名这些所谓的“尖子生”,这样的“特殊照顾,重点培养”的方法,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三、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1•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朗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上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的新课文设置儿个情境问题,在读完之

5、后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间再开展竞赛,这样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用心去体会,进而寻找答案。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没有持久性,还需要教师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6、2•学生的朗读时间要有保证。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正确地朗读课文,要求他们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耍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并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要对作品有深入的研

7、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4•注重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家庭环境、经历、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一些胆小、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给予鼓励和掌声,让他们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并带领全班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对学习稍微落后的学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可以让他们在与其他学生分角色朗读后肯定他们的付出,让全班学生一起帮助他们进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