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心得杨皓

辩论心得杨皓

ID:44658204

大小: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24

辩论心得杨皓_第1页
辩论心得杨皓_第2页
辩论心得杨皓_第3页
辩论心得杨皓_第4页
辩论心得杨皓_第5页
资源描述:

《辩论心得杨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辩论心得杨皓初级篇(-)概念与标准平时和朋友开玩笑说,怎么看一个辩手是不是入门,就看他会不会说两个词,一个是偷换概念,另一个是比较标准,这虽然是玩笑话,但也客观反应出了概念和标准对于初学者的重要意义。稍微接受过-点点辩论训练的同学都知道,在开篇陈词的开头要先“开宗明义,正本清源”來界定概念,然后公式一般地说一句“一个比较性的辩题需要一个比较的标准”,但是大多数辩手恐怕都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么一件事情,概念和标准到底冇什么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概念和标准是一个辩题能辩的基础。对于一个辩题的正反两方来说,他们有接近70%的可

2、能性对辩题的概念界定是不同的,另外接近30%的可能性则是对于比较的标准界定不同。概念和标准都一•样还能辩得起來的,至少我是没有见过。我们习惯上把概念和标准的界定称为一个立论的前提,通过我刚才的介绍大家就明白了,绝大多数的辩论赛,他们吵得很欢,基本都是因为他们的前提不同,从自己的前提推到自己的结论这个部分出差错的很少,(原因我稍后会解释)所谓的反驳的基木原理都是拿自己的前提却用对方的逻辑去推演,从而导出谬误,进而证明对方的逻辑是荒谬的,其实荒谬的不是对方的逻辑,而是双方前提的差异,高手对这点心知肚明,因此可以攻防游刃有余,而新手

3、则攻击生硕,防守更加底气不足。既然概念和标准如此重要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要忙不迭地去界定概念和标准了。如果说概念还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寻求一个相对客观的统一,那标准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主观的选择了,选择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有利性与合理性的统一。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了,如果有个辩题是“学生参加辩论赛利大于弊述是弊大于利”那么双方可能会是这样的标准:正方认为利弊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反方则认为利弊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基木可以认定双方的标准都是有利于木方论述并且合理的,如果反方把标准界定为是否有利于学生

4、口才的锻炼,那么当然同样有利于论述,但合理性就要大打折扣了。正是由于双方界定标准总是尽可能有利于木方论述的,所以基于对方的标准,对方的论述往往是水到渠成的,因此一个高明的反驳者此时关注的就不应该是对方论述的那个逻辑推演,而是要攻击对方标准的合理性,或者是用木方的标准去换掉对方的标准,相反的,作为防守方,防守的重点也就是要死守住自己的标准,通过详尽的论述來告诉大家,本方的标准是合理的。(二)条理与层次第一次让小朋友写立论总是会有千般万般的不满意,其实问题无非两个,一是没有条理,二是没有层次,这一章节主要就是讲陈词的结构问题。初学

5、者写的立论陈词稿总是一人团的东西,里面理论夹杂着事例,事例后面还穿插着评述,总Z是看着很纠结,于是作为学长也好,作为教练也好,一般会让初学者去看一些经典的立论稿,看别人写立论的格式。初学者往往会冇这样的疑问,那不是所有的立论都千篇一律了么?其实这是一种需要。我们看奥运会皿径比赛,不管是哪个项口,运动员们所采用的姿势往往都是很接近的,为什么?就是因为长期经验告诉他们这样的姿势是最有利于创造好成绩的,同样的道理,陈词的“标准化”也是为了达到最好的信息传达效果,最大程度上保证条理和层次。陈词的结构一般包括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所谓横向

6、结构是指每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是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來进行考量,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有些初学者会把“从个人角度、从国家角度、从全人类角度”这样的结构误以为是纵向结构,英实这述是横向结构。而所谓纵向结构是指各个分论点Z间存在递进或者递退的逻辑关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递退的运用要更广泛,最经典的案例,当属胡渐彪金钱不是万恶之源的总结陈词,同吋这种结构也是我个人最喜欢最常用的立论结构。初学者和大型重要比赛往往会选择横向结构,因为横向结构好操作,观众也好理解,但缺陷是这样的结构很难体现出立论的深度。相比Z下纵向结构对辩手的能力要

7、求更高,特别是对于陈词者的陈词能力,要把不同逻辑层次交待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纵向结构确实能够更好的体现立论的思维深度,建议初学者可以更多采用横向结构,而有了足够的经验以后可以更多尝试纵向结构。(三)事实与雄辩高中的时候一直听到一句很无敌的话叫做事实胜于雄辩,当时虽然不知道怎么反驳,但隐约觉得很奇怪,如果事实胜于雄辩了,那述要辩论干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打的辩论赛越多就越会明白,真正能够直接论证观点几乎是没有的,事实最多只能作为一种佐证,其木身是不可能作为论证主体的。现在很多新辩手很喜欢举例子,也很怕对方举例子,说到

8、底是因为他们没冇注意到,从事例到结论中间还有很大的逻辑空间的,不仅是事例,理论同样是这样,恐怕所有的高屮生辩手都会用马克思内因决定外因论,从而论述自律比他律更重要的,但问题在于马克思老爷子有没冇说过内因就比外因更重要了呢?为什么A决定了B,A就比B更重要?在高中生比赛中很少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