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ID:44692372

大小:34.9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文化常识题1.(2018·天津卷,改编)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A [A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2.(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

2、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文中语境: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3、B [B项,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3.(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文中语境: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

4、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文中语境: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B [速览4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其中“下车”可联系教材《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5、“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教材《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这样就可排除A、D两项。“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但是“车驾”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考”通“拷”,是“拷问”之意。]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

6、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A [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

7、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C [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全国分为十三部(州

8、),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B.弱冠,指男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