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ID:44716709

大小:166.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0-25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_第1页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_第2页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_第3页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_第4页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正文]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  [校勘]  (1)正文依[姚本]《太极拳讲义》  (2)[炎本][寿本]题作《太极拳经歌诀》  (3)[赵本]“胃音开劲”作“威音开劲”。  [诠释]  此为身法歌诀。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而李亦畲传抄的

2、《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而杨澄甫《身法十要》则为:“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松肩沉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膝与胯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提法略有不同,而实质则一,法门不二。而本歌决是为身法之大要。  所谓“贯顶”是虚领顶劲,即提顶,或称“顶头悬”。太极拳要求“四平”,即“心平、眼平、顶平、肩平”。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顶劲的要求,就是通过心、眼、顶、肩的顺

3、序,在其四平的基础上,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的虚领状态。  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藏脑髓,为清虚之地,乃元神之府,周身之主,全身之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百会朝天,天门洞开,此方寸之地的虚领,可提纲挈领竖路线,提举一身阳气,而致元神“天根月窟常来往”,机气通畅,浩气流行,达到炼气化神之成功。正如陈鑫所说:“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自可免除太极拳板滞之病,而带来一片灵动,一派生机,正如诗之歌咏:“一片机灵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

4、,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和。”  所谓“顺项”就是颈项松竖,寓意向上,顺势随转,以应各方,与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等要领相配合,合在一起集中体规向上的力量,顶劲虚领,颈项顺竖,含胸拔背,形成纲举目张之势,从而提挈全身。从生理上讲,这是非常正确的姿势,可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压迫,保证通过不受挤压,畅通无阻。  “两膀松”之膀字,《说文解字》析为胁也,即腋下肋骨所在部分。而《辞海》注为:“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所以“两膀松”者,除沉肩垂肘、松开两臂外,尚须约束调整舒松胁部,顺背、

5、顺肋、顺肩、顺项松开,乃可蓄势待发。这比单纯的沉肩垂肘要全面得多,在内涵上也更确切一些。正如陈鑫所言:“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曲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由上可知,“顺项贯顶两膀松”句即寓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松膀(肩)沉肘等义,这是十分明显的。虚领顶劲为上,能领则顶头悬,神贯顶而维系于天;尾闾中正为下,能吊裆则尾舵稳,气注海底而连

6、接于地。头顶与尾椎(骶)骨互逆相撑,伸展贯注,则上下一气,有如冲天接地之意。通体准直,以竖其路线,纲举目张,而提挈全身,如此周身皆活,而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束烈”“胃音”二词之义,拳家注释纷杂。孟乃昌注:“‘束烈’略费解,聚集收束之意,‘烈’,火盛或浓烈之意。合二字为聚集温热之意,应指气之汇聚于丹田。‘束烈下气’为气沉丹田。”又认为:“‘胃音’即胃部周围,指心胸部,并及于腹部。”沈寿老师注曰:“‘胃音’不可解,别本有作‘用意’,可解。以上‘束烈’‘胃音’肯定因辗转传抄而产生的

7、讹错。”而姜容樵原注曰:“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更有拳家认为:“‘束烈下气’是收束暴烈的意气,使得心安体舒,气沉丹田,松腰坐胯,撑裆以取其势。而‘胃音开劲两捶争’的意义是丹田哼哈二气发劲,以助两手出拳的猛锐。”由此可见“束烈下气”为气沉丹田是其共识,而“胃音开劲”则因各自表述而混乱。  笔者支持沈寿老师“‘束烈’‘胃音’可能因辗转传抄而产生讹错”的说法。窃疑“烈”为“肋”之讹,“束烈”是为“束肋”,即是含(涵)胸拔背。《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使人联想到哺乳动物

8、背朝天,腹朝地的形象,当人一直立,人身阴阳之划分增加了多维阴阳的交叉,此时胸背为胸腔之前后,由前肋和后肋构护。胸在前,为阳为实,实宜虚之,故“束前肋”,使胸含而吞,而致虚胸虚心。背在后,为阴为虚,虚则实之,故“束后肋”,使背拔而吐,而致“动牵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可见“束”为约束调整之义,“束肋”的结果,致使“涵胸拔背落自然”,内气则自然而下,而气沉丹田。此谓“束肋下气”。故所谓“束肋下气”是“含胸拔背而致气沉丹田”,并且着重指“含胸拔背”而非仅仅指“气沉丹田”。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