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

ID:44916835

大小:18.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05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_第1页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_第2页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_第3页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拓展资料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周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国歌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会唱自己祖国的国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公民理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音乐素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升国旗的时候唱准国歌,已成为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音乐课,国歌往往成为我国许多一线音乐教师首选的教学内容。然而,以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容易步入“教一句,唱一句;唱一句,纠正一句”的模式或者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德育课模式。对音乐教师来说,如何让这样的一堂课更富有

2、音乐情趣;如何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真正理解国歌的意义,并且因为了解她而觉得她庄严,因为爱她而觉得她美丽……都十分富于挑战性。对此,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先生的音乐公开课——《唱响国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兹介绍如下。一、走近国歌上课伊始,教师从音响听辨导入本课,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听觉上,集中到音乐色彩的感觉上。教师在钢琴上先后弹奏分解大、小三和弦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弹两组音。你们听听,当中哪个音不一样了?”学生反复听辨后回答:“第二个音发生变化了。”老师:“后组第二个音与前组第二个音相比,是高了还是

3、低了呢?”学生再次反复对比听辨后回答:“低了。”老师此时鼓励道:“回答准确。应该为你们自己鼓鼓掌!非常好!”老师:“好,我再提一个问题:同学们觉得刚才这两组音,哪组是刚劲明亮的,哪组是柔和暗淡的?”老师再次弹奏,学生初步感觉出大、小三和弦的不同色彩。有的回答:“第一组暗淡,第二组明亮”;有的不同意:“第一组明亮,第二组暗淡”。对此,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那我们再听听。”接着播放一个以大三和弦为骨干音的音乐片断。当四度上行出现时,教师适时引导:“听听这段音乐,它和哪首歌曲有关?”学生感觉播放的音乐片断与国歌有相似之处;

4、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在乐谱上找到相似的旋律片断。然后再次聆听、验证和判断,最后学生回答:“音乐刚开始处的旋律与国歌中的‘起来,起来,起来!’处很相似。”“好,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来的问题,那两组音哪组是光辉有力的?”再次对比之后,学生发现第一组(大三和弦)给人以光辉有力的感觉,而第二组(小三和弦)则给人以柔和暗淡的感觉。教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与国歌有关。许多教材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第一首歌’来编写,同学们可能已经会唱了,我们先来唱一唱。”学生随伴奏演唱国歌,教师指挥。“很好,现在我们单独地留意几个地方。”教师

5、分别弹奏旋律,学生对应唱出歌词。练习其间,学生对歌曲旋律与歌词的对应掌握得非常好。教师进行评价:“很好,把握得较为准确。可是如果问我:初一4班的同学唱得好不好?我的回答是:还可以更好!”二、理解国歌1.回忆历史,了解国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经历,回忆寻找奏国歌的场景(周一升旗、奥运颁奖……),同时辅之以课件展示,总结通常于什么场合升国旗、奏国歌。教师:“下面老师给出一份国歌诞生的年谱,同学们能把它补充完善吗?”学生进行讨论,将国歌诞生的过程一点一点地补充完整: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

6、民共和国“代国歌”——文革期间,《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被篡改——1978年将歌词恢复原貌——1982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认为“国歌”——2003年明确写入宪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国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真正体会到国歌的神圣与庄严。教师:“了解国歌如何确立之后,能说说你对国歌了解了多少吗?”学生说出了国歌原名、词曲作者、最早在哪部电影出现等相关知识。教师:“国歌出现在电影《风云儿女》的结尾,想不想看看?”接着播放出现《义勇军进行曲》的电影片断。“我们能听出,在那个时期,这首歌曲的节奏、节拍都被处理得很急促,

7、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如果把速度放慢,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效果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弹奏《义勇军进行曲》原谱,学生回答:“比较庄严、沉稳。”教师:“是的,作为国歌以后,歌曲的速度上发生了变化,比原来的速度慢了一些,显得更为稳重了。”2.分析音乐,唱准国歌教师:“国歌的曲调采用大调式谱写,因为大调式的色彩往往给人以明朗、积极的感觉。”而后,教师结合导入环节中对大三和弦“光辉有力”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国歌采用G大调的原因,引领学生体会不同调高带给人们不同心理感受的差异。教师:“现在同学们回想刚才我们单独拿出来分析的两个

8、旋律片断(即‘起来、起来、起来’和‘我们万众一心’处)。”135这一因素被称为号角因素——教师联系学校乐团经验、解放军冲锋号等例子加以说明。“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起来、起来、起来’处开始一直到最后,除了骨干音135之外,还出现了几次别的音?”学生观察后发觉,除6这个非骨干音曾出现一次外,整个旋律片断均由骨干音135谱写而成;而号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