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著导读 (答案版)

《论语》名著导读 (答案版)

ID:45101360

大小:33.1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9

《论语》名著导读 (答案版)_第1页
《论语》名著导读 (答案版)_第2页
《论语》名著导读 (答案版)_第3页
《论语》名著导读 (答案版)_第4页
《论语》名著导读 (答案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名著导读 (答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测试题一、填空题: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2、《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儒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

2、,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3、《论语》中能统率全书的词是(仁),一共出现了104次。4、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主张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从治学的角度看,孔子主张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7、《论语》中孔子强调的学习规律(温故而知新)8、孔子强调的学习方法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孔子强

3、调的品德修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二、判断题:1、《论语》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2、《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孔子生前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孔子死后)3、孔子年轻时曾经做过“委吏”与“乘田”,这两个官职分别是“管理牲畜”和“管理粮仓”的。鲁定公时,曾担任司寇(主管司法)。(×分别是“管理粮仓”和“管理牲畜”的)4、《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删修,用“春秋笔法”成就了其儒家经典的地位,而春秋也便以此命名。(√)5、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居儒、道

4、、墨、名、法五显学之首,立于一尊的地位,从创立起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立于一尊的地位,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才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6、《论语》只有12700余字,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对后人的启发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教育主张以及为人处事的格言警句等方面。(√)三、对联题:1、下面这副对联概括了孔子的一生,请补全下联: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2、下面四个词语可以组成有关孔子的上下联,但是顺序被打乱,请你根据对联知识重新排序,使其合理。A.万世师表B.德配天地C.道贯古今D.百代

5、馨香正确顺序是:(上联: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下联:万世师表,道贯古今)四、补写题:1、从教育的角度看,孔子特别重视(因材施教)。他的学生经常问道孝、仁、政、君子等问题,孔子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2、孔子经常谈到自己的理想,尊老爱幼,对朋友忠诚,正是他“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表现。但孔子不只有积极用世的一面,有时他也向往超脱的生活。曾皙说到他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也就是说他也渴望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吾与点”也因此成为历代文人仰慕的精神境界。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

6、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給“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他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①礼”)为根本。而(“②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③礼”)的施行。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④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他也有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⑤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

7、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①仁者爱人”)的思想。怎样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②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③己欲达而达人)”。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④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