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

ID:45262619

大小:5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11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_第1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_第2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_第3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_第4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A.农业发展迅猛B.官吏待遇下降C.郡县制度形成D.分封制度崩溃2.唐、宋两代都曾规定: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重树儒学地位B.保护宗族制度C.缓和社会矛盾D.抑制商业发展3.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

2、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4.《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A.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

3、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6.汉景帝曾“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官。长丞皆损其员”。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A.汉政府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B.平定王国叛乱创造了打击王国的契机C.王国的力量已经无力同中央对抗D.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支柱7.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

4、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9.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A.发展小农经济B.推行重农政策C.重视农业生产D

5、.保护农民利益10.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社会管理的需求C.征收赋税的需要D.城市经济的发展11.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丝绸之路的衰落B.经济重心的南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D.政治中心的转移12.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6、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1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C.“重商”政策确立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14.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

7、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15.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16.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

8、思想C.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D.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17.《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