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综合素质常考点归纳

教资综合素质常考点归纳

ID:45415605

大小:978.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1-13

教资综合素质常考点归纳_第1页
教资综合素质常考点归纳_第2页
教资综合素质常考点归纳_第3页
教资综合素质常考点归纳_第4页
教资综合素质常考点归纳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资综合素质常考点归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考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姓名书籍作用孔子《论语》我国最早的教育学文献乐正克《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学专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考点3:教育与人的发展(1)内发论

2、的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于人的影响)。(2)外铄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华生。(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考点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2)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考点5: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

3、课程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2)小学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3)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4)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考点6: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

4、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考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姓名书籍作用孔子《论语》我国最早的教育学文献乐正克《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学专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考点3:教育与人的发展(1)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于人的影响)。(2)外铄

5、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华生。(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考点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2)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考点5: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2)小学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

6、举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3)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4)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考点6: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考点2:教育学的产

7、生与发展姓名书籍作用孔子《论语》我国最早的教育学文献乐正克《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学专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考点3:教育与人的发展(1)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于人的影响)。(2)外铄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华生。(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

8、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考点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2)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考点5: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