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生《故都的秋》

刘广生《故都的秋》

ID:45963698

大小:1.23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9-11-19

刘广生《故都的秋》_第1页
刘广生《故都的秋》_第2页
刘广生《故都的秋》_第3页
刘广生《故都的秋》_第4页
刘广生《故都的秋》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广生《故都的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郁达夫故都的秋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刘广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代表作:小说《沉沦》

2、具有强烈的反礼教的色彩;《春风沉醉的晚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另有小说《迟桂花》《她是一个弱女子》。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代表作:《钓台的春昼》《江南的冬景》《北平的四季》。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胡愈之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一、知人论世二、美读文章,把握情感1、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情感?用文中的句子佐证。眷恋热爱痴爱(1)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3、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2)第2段江南之秋“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可见作者对欣赏北国之秋的重视。(3)第3—11段对秋景的细致描摹,突显对秋景之热爱。(4)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爱秋之深!“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

4、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2、文章具体描写了北平的秋景,而题目为《故都的秋》,改成“北平的秋”好不好?三、重点品读,故都秋景速读第3—11段,看作者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并尽量用简短语言概括。秋 景 图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秋景图,大声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四、品味鉴赏,故都的秋的特点1、“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写“南国之秋”有什么样的目的?用南国之秋来衬托北国之秋,突出故都秋味的“清、静、悲凉”,凸显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2、哪些景物凸显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

5、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清、静清闲从从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细腻、纤敏、清冷蓝朵、白朵紫黑、淡红冷色调:清静悲凉一点孤独一点伤感暖色调:鲜艳、热闹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萧瑟、悲凉孤独、寂寥2、秋天也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果实满园”的壮观、热烈,作者为何独想到了“悲凉”呢?文章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又曾因参加左翼文艺活动,遭到反动当局的恐吓威胁。这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

6、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排遣现实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赏秋的“悲凉”正源自于心中的悲凉,源于他对整个人生感悟。将内心的情感外在物化,便成了这“清、静、悲凉”之秋景。郁达夫也感染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写作背景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3、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的诗文的议论?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

7、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1、在文章的第3段,作者说:“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为何他不选取这些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写那些平凡的秋天的景物,而且能写得如此动人呢?四、拓展迁移,写法借鉴(1)避开标志性景物是构成作品写景特色的一出妙招,能够出新。(2)对某一处地方情感越深厚,所观察到的事物就越细微,更凸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小处见情。(3)小处、平凡处都如此动人,标志性的、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