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责任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

的责任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

ID:45967892

大小:9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19

的责任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_第1页
的责任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_第2页
的责任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_第3页
的责任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_第4页
的责任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的责任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的责任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的贵任曹诗权、李政辉关键词:生命权/民法责任/近亲属/救济内容提要:自然人生命权受到侵害,死者不可能获得民法上的救济。就生命权所体现的死者人格利益而言,只能由公法保护。民法从抽象层血规定生命权,旨在健全人身权体系;在此基础上更应以具体慎密的规范确认死者近亲属因直接遭受侵害而取得求偿权。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关于死者近亲属求偿权的规宦存在一系列疏漏,造成处理认定上的诸多缺陷。基于此,必须从理论上厘清认识,准确把握死者近亲属基于特定身份权和精神、财产利益所受损害应得救济的合理构成,在立法上确立科学统一的侵害生命权的民事责任体系。生命权,作为自然人最根

2、本的权利,理应受到法律慎密的保护,民法对损害的救济当不可或缺。但在我国现阶段,数个民事法律法规分别就侵害生命权所生责任作出观定,各法规内容不仅有不合理Z处,而旦相互冲突,这最终导致侵害生命权的侵权人所承担的责任偏轻。本文就侵害生命权行为在民法中所应承担责任的若干问题,提出笔者的一•孔Z见,以求教于大方。一、因死亡而生的求偿权Z归属自然人生命的丧失,必然导致其民事主体资格的灭失及权利能力的消灭,此乃民法不可动摇的基木理念。当自然人的生命因川责于他人的原因而丧失时,死者已无权利能力,无从取得向加害人主张赔偿的权利,权利继承也无从谈起,所以死者近亲属请求赔偿的权利缘何而來,则成为构建一合理的侵害生

3、命权责任机制所必须解决的前置性问题,是确定相应的赔偿项H及赔偿数额的前捉。刈•此问题,学者们捉出了多种不同观点,归纳起來冇如下五种:一是民事权利能力转化说,认为自然人的死亡,具民事权利能力由存在到不存在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小,产生了损害赔偿请求权;二是加害人赔偿义务说,认为加害人因其行为所生的赔偿义务不因被害人死亡而消灭,故被害人的求偿权曲其继承人继承;三是同一人榕代位说,认为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二者的人格在纵的方面相连结,而为同一人格。故被害人因牛命权遭侵害而生的赔偿请求权,可由其继承人取得;四是间隙取得请求权说,认为被害人从受伤到死广有间隙,在此间隙中,被害人取得损害赔偿请求权;五是双

4、重直接受害人说,认为生命丧失的直接受害人是死者,而财产损失的直接受害人则是死考的近亲属,故具近亲属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注:参见王利明、杨立新、姚辉编著:《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1-54页。)笔者认为,以上诸种学说都不能合理解释死者近亲属享有求偿权的事实,理由如下:1•民事权利能力转化说认为死亡乃是一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害人取得求偿权,当被害人死亡后,其求偿权依继承而转移。此说的矛盾Z处在于:依该说,被害人正处于死亡的过程中,则其应是述未死亡尚有生命的活人,一活人怎能取得因死亡而生的损害求偿权。由此显见该说之不合理。2.加害人赔偿义务说冋避了死考近亲属求偿权的来源问题,转而单

5、方面强调加害人的义务。在法律上“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6卷,第16页。)该说所提出的义务因为缺乏相对应的权利,其实根本无法存在。3.同-•人格代位说的基础是人格合一,即不同的自然人其人格是同一的。在人格独立已成为根深蒂固之观念的现代,这种学说已丧失了粋学理论及社会公众心理的支持,并无存在的土壤。4.坚持间隙取得请求权说同样会陷入尚未死广的自然人将取得因死亡才产生的求偿权的怪圈,并且该学说对加害行为立即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形无法自圆其说,故此说亦不足取。5.双重直接受害人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此问题的本质,但也存在理论上的重大不足。从加害人的角度而

6、言,既然该说认为侵害生命权的场合存有双重岚接受害人,且各受害人遭到的损害分别为“生命权人生命丧失的损害事实”和“生命权人的近亲属的财产损失的损害事实”,(注:王利明、杨立新编著:《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则加害人应负不同的赔偿义务方为介理,何以加害人仅仅只有一个赔偿义务?从受害人的角度而言,死者与其近亲属遭受侵害的权利种类相异,所受损失性质也不同,何以会“亨有一个共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注:王利明、杨立新编著:《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由此孑盾观Z,足见本说Z不合理。既然在解释死者近亲属求偿权Z基础时,III有的学说皆不足取,则重新构建

7、一科学的求偿权基础理论就是必须的了。笔者认为,为达此冃的,需从以下两方而着手:(一)死者Z人格利益应由公法保护通观III有的学说,我们不难发现各学说都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前提,即求偿权只能由死者先行获得。止是此前提导致各学说在理论上的不圆满。产生这种洁况的根源在于人们固有的观念:死者%命权既已遭到侵害,则其取得民事赔偿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观念并不正确。死者生命丧失的是非曲直应由公法作岀裁判,而不是对加害人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