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探究现象及其反思

《李自成》探究现象及其反思

ID:46054648

大小:59.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0

《李自成》探究现象及其反思_第1页
《李自成》探究现象及其反思_第2页
《李自成》探究现象及其反思_第3页
《李自成》探究现象及其反思_第4页
《李自成》探究现象及其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自成》探究现象及其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李自成》探究现象及其反思摘要:《李自成》问世后,其研究起伏不定,经历了被充分肯定和彻底否定的历史命运,由此形成了当代小说研究史上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一现象既是时代政治因素对文学批评制约的结果,也是时代转型引发文学观念嫗变以及批评理论运用等因素对历史小说研究内在作用的结果。对此予以总结和反思,无论对《李自成》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历史小说批评都不乏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李自成》;文学观念;批评方法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170—04在当代小说研究史上,还没有哪部作品像《李自成》这样,其研究出现了由冷遇到热潮再到相对沉

2、寂和再度兴起的现象。总结和反思这一现象不仅对推进《李自成》研究大有裨益,而且对历史小说批评也不乏启示和借鉴。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出版,旋即在读者中形成一股“阅读热”,并引起最髙领导人的关注,然而在评论界却受到了冷遇。从1963年至“文革”开始前,研究界没有发表一篇研究文章。“文革”十年中,《李自成》第一卷的研究更是无人问津。但是,从1974年到1980年,姚雪垠与茅盾先生以总计80余封书信交流探讨《李自成》的创作问题。[1]截至“文革”结束,两人共有近40余封往来书信,这是特殊年代一种特有的《李自成》研究方式。《李自成》第二卷(上、中、下三册)和第三卷(上、中、下三册)分

3、别于1976年、1981年出版(第一卷修订本1977年出版),至此《李自成》这一宏大工程已完成2/3的工作。随着“文革”的结束,从1977年至1982年,短短的几年间,有关《李自成》前三卷研究的专著就有6部之多,数量众多的研究文章更是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甚至还举办过几次大型研讨会,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会,一时掀起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李自成热'”①,并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此以后,一直到90年代,《李自成》研究又进入一个相对的沉寂时期。1985年《中国作家》第1期和1986年《小说》第1期,分别发表了《李自成》第四、第五卷中的精彩片断《巨星陨落》与《崇祯皇帝之死X1990年

4、第2、3期的《小说》上刊登了《李自成》第五卷中的《李自成进北京》一个单元,评论界一片漠然。1999年,在姚雪垠逝世三个月后,《李自成》第四、第五卷出版,又出人意料地受到冷遇,更没有出现像样的研究成果。然而,从新世纪开始,《李自成》研究又出现了再度兴起的迹象。姑且不论新世纪十余年间,一些著名的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文章,仅2010年,中国新文学学会、湖北省文联、邓州市委、市政府、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现代文学馆陆续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纪念姚雪垠诞辰一百周年。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表征着《李自成》研究的再度兴起。《李自成》第一卷从出版到“文革”前几年间研究的空缺有其特殊原因,有研

5、究者指出:“据说是上边有指示,他是“摘帽右派,对他的《李自成》不要评介。”②从20世纪50年代文学批评的政治化倾向在“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后多变的政治形势”③下被强化的现实语境来看,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文革”十年,以“文艺黑线专政论”为代表的文艺“极左”路线全盘否定“十七年”乃至左翼文学以来的文学成就,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界根本不可能开展对《李自成》第一卷的研究工作。如果说这一时期《李自成》研究的空白是时代政治规约的必然结果,那么,新时期头几年里《李自成》研究迅速升温,时代政治因素同样是主要的推动力。这种推动作用鲜明地体现在,《李自成》研究者几乎无一例外地以《李自成

6、》的创作成就为例,批判“极左”文艺理论观点,并以此投身文艺界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为目标清算“极左”路线罪恶的理论批判中。有研究者曾指出,《李自成》是作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生活的结晶,是按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指导创作所取得的成果。今天我们阅读这部作品,认真探讨一下作者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方面所提供的宝贵经验,这对彻底批判'四人帮'所宣扬的以'三突出'为核心的一整套反马克思主义的创作谬论,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由政治/文化型向市场/经济型转变的步伐加快,“

7、我们民族生活的'中心'已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我们的经济已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我们的文学则从单一的颂歌型转向了多元求索、多元竞赛”⑤。社会转型为文学观念多元并存的格局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由此也为文学回归文学自身提供了可能性。文学观念嫗变中文学“自律性”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逼仄了文学批评政治批判功能的空间。因此,《李自成》研究不可能再像前一阶段那样,因学术研究的政治批判倾向而形成热潮。但是,政治推力的缺失并不是使《李自成》淡出研究者视野的根本原因。对于《李自成》被读者和评论者遗忘的历史命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