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

ID:46130406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_第1页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_第2页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_第3页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_第4页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_第5页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_第6页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_第7页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_第8页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_第9页
资源描述:

《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浅谈庄子的文学成就及思想特色内容摘要:庄子生活的战国屮期,是一个思想与学术都异常活跃的时代。儒家和墨家当然都已经成立,并在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思想领域中发生着影响。老子开创的传统似乎也冇了很人的发展,这从“黄老”以及杨朱思想的流行中就可以看出。另外,法家以其巫耕战的理论适应了君主和时代的要求,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中大都占据了主导的位置。[1]被称做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也活跃在这一时代,围绕着一些概念和命题施展着他们思辩的智慧。同时或者稍后一些则有邹衍,这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代表。这些不同的思想之

2、间的交叉和碰撞,构成了战国中期思想史“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但是,就庄子个人來说,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进入了他的头脑,或者心灵,构成他思想的背景,仍然是一个问题。即便如司马迁所说,庄了于当时的学术无所不窥,但其中也还有着主次轻垂的区别。以我们现在的经验,流行于社会的思潮同然很多,但真止为某个人了解并理解的也许只是其中的部分。很多的东西就象王阳明所说的山中之花,当我们没有看到的时候,只是自开自落,和不存在无异。因此我们如果不满足于泛泛的议论,而是想真正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的话,就得从他留给我们的著作入手,看看究竟哪些人真的对庄子

3、发生了影响。就《庄子》内七篇所见,儒家和墨家无疑是圧子最注意的学派。[2]《齐物论》提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特别提到的是“儒墨Z是非”。以儒墨作为言论是非的例子,一方面反映出当时这两大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的则是它们在庄子心H中的特殊地位。[3]尤其是儒家,更是庄子注意和批评的中心。《逍遥游》所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徳介一君而征一国者”,不正是缙绅先生的写照吗?庄子以为,其境界恰如“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鹤,与“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冇着天壤之别。“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寓言,在对比中贬损着儒

4、家所祖述的圣土。《齐物论》所说“大仁不仁”、“自我观Z,仁义Z端,是非Z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辨?”直接针对的是儒家的核心主张。《养生主》“老聃死”的寓言,借"秦失”三号而出表现着对儒家礼乐制度的抨击。《人间世》《德充符》《人宗师》诸篇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庄子把孔子及其最得意的弟子颜冋玄接请到了寓言之中,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藉儒之口以批儒。这种滑天下之大稍的做法,正是庄子恢诡孟浪之文风的表现。如果以为庄子真的是尊重孔子,甚至认为庄子出于儒门,那就不只是滑稍,简直是荒诞无稍了。司马迁说的很对,庄子之书,是"诋疵孔子

5、之徒”的。也许冇人以为A史公举的是《渔父》《盜跖》等属于外杂篇的文字,与内七篇的态度并不相同。但在我看来,如果有不同的话,也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外杂篇显而内篇隐。所谓“显”,是说其表达的比较直接,有点象《诗》的“赋”。所谓“隐”,是说其表达的比较婉转,冇点象《诗》的“比”。“显”的东西固然痛快淋漓,“隐”者则更有冋旋品味的余地。我们看内篇中孔子的形象,人体对以分做两类,一类是被嘲讽或者教诲的对象,一•类是庄子的代言人。前考见于《人间世》的篇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德充符》内与屮徒嘉的对话等中;后者则较前者更为普遍

6、。这两类形彖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就是在前一类中,孔了的对话者或者寓言屮的对手都是庄子寄托其理想的人物,因此孔子被设计的异常谦虚,或者先倨而后恭;而在后一类中,对话者多为孔子的学生(尤其是颜回)或者君主(如鲁哀公)等,孔了成为教诲者,可是其教诲的内容却是庄了的主张,与实际的孔了背道而驰。这两种形象,无论是哪一种,都谈不上对历史上孔子的尊重,[4]和反却是极大的不敬。庄子屮的孔子形彖亦真亦幻,忽实忽虚。当孔子对颜冋耐心的说着“心斋”道理的时候,每个人都能看到躲在后面的庄子的微笑。可是当老聃们评头品足地说孔子不能解去其桎梏的时候

7、,谁能说那没有历史上真实孔了的影子呢?但是对于这种不敬又不能肆意的夸大,甚至绝对化。应该了解,这种不敬并不是针对孔子个人的。对于一个思想家而言,他所考虑最多的并不是那个肉体的人,而是那个人所表达的想法。庄子对孔子的不敬,乃是他们思想分歧的真实的反映。这种分歧构成了庄学一个重要的背景,我们可以透过文字去了解。但这并不是说他们Z间不能分亨某些共同的东西,恰恰相反,共同的东西正是表现分歧的最好的舞台。孔子自称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Z”的人,仿照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说庄了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人。这里固然有“为Z”和“不为”

8、的态度上的区别,但在“知其不对为”上而总可以找到共同点。“知其不可为”突显出思想(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这种距离是每一个真正的思想者都能感觉到的。止是在这个地方,思想者Z间的互相“同情”出现了。这是一•种真止的同情,屆越思想之间的紧张和冲突,超越表面上的互和攻击和漫骂。它是一种深层的东西,只冇思想者才可以体会到的东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