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

《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

ID:46305378

大小:6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2

《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_第1页
《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_第2页
《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_第3页
《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_第4页
《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摘要:宋代王令所编写的历史类蒙学教材《十七史蒙求》中蕴涵了丰富的史学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历史性”作为选材的依据;坚持道德原则与事实原则相统一的标准;事件主体由英雄和群众共同构成等。通过分析书中所体现的史学意识,为研究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特点和价值提供参考。关键词:《十七史蒙求》史学意识蒙学教材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重刻西域人华化考序》中曾提到:“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宋代史学的发展,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进而出现了专门性的历史类蒙学教

2、材,《十七史蒙求》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十七史蒙求》,以窥见书中所体现的史学意识,为研究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特点和价值提供参考。一、《十七史蒙求》简介自古以来,学者们都深谙蒙学教育的重要性,明代学者沈鲤的《义学约》中说道:“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蒙学教材作为蒙学教育的工具,也同样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早在周代就出现了识字类蒙学教材《史籀篇》,到宋代,蒙学教材数量增多,并在内容上呈现出专门化的倾向,历史类蒙学教材、通识类蒙学教材等纷纷《十七史蒙求》编写中史学意识研究

3、摘要:宋代王令所编写的历史类蒙学教材《十七史蒙求》中蕴涵了丰富的史学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历史性”作为选材的依据;坚持道德原则与事实原则相统一的标准;事件主体由英雄和群众共同构成等。通过分析书中所体现的史学意识,为研究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特点和价值提供参考。关键词:《十七史蒙求》史学意识蒙学教材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重刻西域人华化考序》中曾提到:“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宋代史学的发展,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进而出现了专门性的历史类蒙学教材,《十七史蒙求》就是其中的主要

4、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十七史蒙求》,以窥见书中所体现的史学意识,为研究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特点和价值提供参考。一、《十七史蒙求》简介自古以来,学者们都深谙蒙学教育的重要性,明代学者沈鲤的《义学约》中说道:“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蒙学教材作为蒙学教育的工具,也同样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早在周代就出现了识字类蒙学教材《史籀篇》,到宋代,蒙学教材数量增多,并在内容上呈现出专门化的倾向,历史类蒙学教材、通识类蒙学教材等纷纷涌现。北宋诗人王令(字逢原)编写的《十七史蒙求》,即是此时期历史

5、类蒙学教材的主要代表之一,此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圣君、贤相、忠臣、义士、文人、武夫、孝子、烈妇功业事实”[1]。书名中所谓的“十七史”,乃指从《史记》至《新五代史》17部史书所记载史事的时间范围。全书取材范围除上述十七部史书外,部分内容还取自《华阳国志》、《新序》等多种史著。此书编写体裁沿袭唐代李翰所创设的“蒙求体”一一四字一句,上下句两两相偶,从而让蒙童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全书内容由众多历史典故构成,这些典故对蒙童而言难免有些艰深难懂,因此作者在正文之后附以史传为蓝本的详细注释。这些字数超过正文数

6、十倍的注释既能帮助蒙童学习,又为塾师教授此书提供了参考资料,是全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十七史蒙求》的史学意识分析《十七史蒙求》以故事的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述方法,将内容繁复的历史知识娓娓道出,以达到丰富蒙童的历史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效果。以下通过分析书中历史典故的选择依据,以及历史事件的主体构成等,逐层论述此书中所蕴涵的史学意识。(一)以“历史性”为选择历史素材的依据《十七史蒙求》所记载的史实并不是通过考证、校勘、分析抑或综合而来,而是以历史事件的“历史性”作为甄选史料的标准,对以往史书中的史实

7、进行选择和组合。这样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经过主观意识改造过的客观存在。其'‘历史性”体现在将具有教育意义的主观思想内化于客观存在的具体历史事件之中。因而选择这种“历史性”的历史事件意义在于,选择关联于一个团体、一个民族共同信仰的历史事实,及这一共同信仰在不同时间凭借不同事物表现出的整体发展轨迹。从全书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可见,作者主要选择了忠、孝、仁、义之士的史实,以类相集,联以音韵,编辑成册。借此传承前人的宝贵思想,深化民族的共同情感,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孝经》曰:"教民亲爱,莫善

8、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与悌是实践仁德、构建良好人伦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因此,首先,书中列举了孝悌之人如''自楚见母,求笞代兄”中的陆景融与韦嗣立;“赵孝替弟,季江代兄”中的赵孝和姜肱、季江兄弟等典范人物。其次,“仁”乃儒家之精髓,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为发扬”仁”道,书中收录了大量仁义聪慧的文臣武将的历史事迹,如“宋就交欢,羊祜通和”,记载的便是梁国大夫宋就教导百姓以德报怨和晋代官员羊祜以仁义之举使吴人翕然悦服的事件。这些文臣武将的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