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ID:46411614

大小:18.3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张载的哲学思想_第1页
张载的哲学思想_第2页
张载的哲学思想_第3页
张载的哲学思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张载的哲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

2、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

3、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

4、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二、“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张载认识到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他对事物的同异关系有特别精彩的论述。张载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同”,但他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异”。张载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且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

5、出了“著变”和“渐化”说,并且论证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横渠易说·乾卦》)。张载还探讨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张载进一步提出了“一两”学说,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给予了更深刻的论述。张载的辩证法理论不是没有缺陷的,他认为任何事物均有矛盾、有斗争,这是合理的,但又主张斗争的结局只能是矛盾的调和。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三、“知由内外之合”的认识论在反对佛老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张载还探讨了有关认识论问

6、题,在认识论方面,他从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没有客观对象,就不会有知识。他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语录》)又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语录》)张载认为,人的认识有两种:一是“见闻之知”即感性认识;一是“德性之知”即以理性为基础的超经验的知识。他说“见闻不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张载的认识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反对了佛教中“专以见闻为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是他又犯了

7、不靠感觉经验,就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唯理论错误,其关键就在于未能正确解决理性知识的来源问题,反映了其认识论中有严重的唯心主义杂质。四、张载的人性理论和道德学说张载企图从他的气的一元论观点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由于气的清浊而产生万殊的事物。人得气之清者,物得气之浊者。在人之中,圣人得气之最清者,一般人得气之浊者,恶人得气之最浊者,因此,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张载认为“天地之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就象冰有水性一样。“天性在人,正犹如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正蒙

8、·诚明》),他认为,人的各种欲望和一切不善都来自“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是杂而不纯的,有好有坏,于是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气质不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他所说的变化气质,主要是指通过道德修养,克制人的“耳目口腹之欲”。张载提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目的在于解决人何以有恶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灌输封建道德观念。理学家们一致认为,它一方面可以说明普通人何以不及贤人、圣人,在于他们气质生得有缺点;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人们努力的方向,只要通过学习,全部接受封建礼教的规定,自觉地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