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簡〈緇衣〉探究

郭店楚簡〈緇衣〉探究

ID:46538525

大小:247.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1-25

郭店楚簡〈緇衣〉探究_第1页
郭店楚簡〈緇衣〉探究_第2页
郭店楚簡〈緇衣〉探究_第3页
郭店楚簡〈緇衣〉探究_第4页
郭店楚簡〈緇衣〉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郭店楚簡〈緇衣〉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郭店楚簡〈緇衣〉探究(附〈魯穆公問子思〉探究)謝金美、林秀珍報告刖言壹、緒論一、關於「緇衣」的名稱二、《禮記•緇衣》的作者及著成年代三、《禮記•緇衣》的內容貳、本論一、郭店楚簡的發現與〈緇衣〉篇抄寫的年代二、郭店楚簡〈緇衣〉篇內容三、郭店楚簡〈緇衣〉篇與今本《禮記•緇衣》的比較(-)在篇章順序與條理方面(-)在體例方面(三)在字詞方面(四)小結參、結論肆、附論: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探究一、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篇的發現及其內容二、〈魯穆公問子思〉的精神表現三、小結附錄:一、郭店楚簡與今本禮記「緇衣」文

2、字異同之對照二、簡本與今本〈緇衣〉詞句對照表三、簡本與今本〈緇衣〉古今字對照表四、參考書目-1-X-<^=.刖百:郭店楚簡中〈緇衣〉爲留存較爲完整的竹簡,以之與今本《禮記》中的〈緇衣〉相對勘,雖章數次序及文字均有出入,然仍可將之逐章對照,加以比較。依「荆門市博物館」所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緇衣釋文註釋」全文前有以下一段文字:「從各章在意義上的聯繫看,簡本章序多較今本合理。」是否確實如此,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除章序之外,二版本章數亦不同,簡本在竹簡上寫明二十三章,今本《禮記•緇衣》則有分爲

3、二十四章及二十五章的,其分法如何?又二版本之文章結構是否一致,所引的詩、文是否遵循一定的規律?二版本是否各有其缺漏、錯誤之處'皆有待於進一步探究。故本文分以下數項探討之:壹、緒論:一、關於「緇衣」的名稱:緇,黑也。《說文解字》載:「緇,帛黑色也。」《論語•鄕黨》:「緇衣羔裘」邢禺疏:「凡服必中外之色相稱,羔裘,黑羊裘也,故用緇衣以褐之。…此經云緇衣羔裘者,謂朝服也。…朝衣色玄,玄即緇色之小別。」故緇衣爲黑色之朝服。另《詩經・鄭風》首篇即爲〈緇衣〉其詞爲: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

4、兮。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緇衣之薦兮,敝,予又改作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詩序云:「緇衣,美武公也。父子並爲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之,故美其德。」可見此詩是讚美鄭桓公、武公父子的詩。其中「予」指天子,然此「予」字非天子自言,而是假借天子之言。此詩毛亨傳:「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也。」陳奥《詩毛氏傳疏》曰:「玄冠朝服,爲諸侯視朝之服。朝服以緇布爲衣,故謂之緇衣。」而《禮記》之〈緇衣〉篇,乃因篇內有引《詩經•緇衣》之文字,故篇名即以「緇衣」二字稱之。其中所述仍與

5、服公務有關者,以「緇衣」稱之,有深意焉。《禮記•緇衣》的作者及著成年代:-1-X-<^=.刖百:郭店楚簡中〈緇衣〉爲留存較爲完整的竹簡,以之與今本《禮記》中的〈緇衣〉相對勘,雖章數次序及文字均有出入,然仍可將之逐章對照,加以比較。依「荆門市博物館」所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緇衣釋文註釋」全文前有以下一段文字:「從各章在意義上的聯繫看,簡本章序多較今本合理。」是否確實如此,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除章序之外,二版本章數亦不同,簡本在竹簡上寫明二十三章,今本《禮記•緇衣》則有分爲二十四章及二十五章

6、的,其分法如何?又二版本之文章結構是否一致,所引的詩、文是否遵循一定的規律?二版本是否各有其缺漏、錯誤之處'皆有待於進一步探究。故本文分以下數項探討之:壹、緒論:一、關於「緇衣」的名稱:緇,黑也。《說文解字》載:「緇,帛黑色也。」《論語•鄕黨》:「緇衣羔裘」邢禺疏:「凡服必中外之色相稱,羔裘,黑羊裘也,故用緇衣以褐之。…此經云緇衣羔裘者,謂朝服也。…朝衣色玄,玄即緇色之小別。」故緇衣爲黑色之朝服。另《詩經・鄭風》首篇即爲〈緇衣〉其詞爲: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緇衣之好兮,敝

7、,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緇衣之薦兮,敝,予又改作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詩序云:「緇衣,美武公也。父子並爲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之,故美其德。」可見此詩是讚美鄭桓公、武公父子的詩。其中「予」指天子,然此「予」字非天子自言,而是假借天子之言。此詩毛亨傳:「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也。」陳奥《詩毛氏傳疏》曰:「玄冠朝服,爲諸侯視朝之服。朝服以緇布爲衣,故謂之緇衣。」而《禮記》之〈緇衣〉篇,乃因篇內有引《詩經•緇衣》之文字,故篇名即以「緇衣」二字稱之。其中所述仍與服公務有關者,以「

8、緇衣」稱之,有深意焉。《禮記•緇衣》的作者及著成年代:司馬遷於《史記・孔子世家》曰:「禮記自孔氏。」而《隋書•音樂志》引沈約曰:「漢初典章滅絕,諸儒扌君拾溝渠牆壁之間,得片簡遺文,與禮事相關者,即篇次以爲禮,皆非聖人之言,中庸、表記、防記、緇衣,皆取於《子思子》。」而《漢書•藝文志•儒家類》有「子思」23篇,在《隋書•經籍志》僅餘7卷,《舊唐書・經籍志》僅餘8卷,《唐書・藝文志》亦僅餘7卷。關於《子思子》近人江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