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答案(武汉五版)第8,9章

分析化学答案(武汉五版)第8,9章

ID:46639615

大小:500.5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26

分析化学答案(武汉五版)第8,9章_第1页
分析化学答案(武汉五版)第8,9章_第2页
分析化学答案(武汉五版)第8,9章_第3页
分析化学答案(武汉五版)第8,9章_第4页
分析化学答案(武汉五版)第8,9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答案(武汉五版)第8,9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5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及习题解答第5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1.解释下列现象。a.CaF2在pH=3的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在pH=5的溶液中的溶解度大;答:这是由于酸效应的影响。因为,随着[H+]的增大,也增大,也随之增大,即溶解度变大。所以,CaF2在pH=3的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在pH=5的溶液中的溶解度大。b.Ag2CrO4在0.0010mol·L-1AgNO3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在0.0010mol·L-1K2CrO4溶液中的溶解度小;答:Ag2CrO4的pKsp=11.71Ag2CrO4在0.001

2、0mol·L-1AgNO3溶液中的溶解度s1:Ag2CrO4在0.0010mol·L-1K2CrO4溶液中的溶解度s2:所以,s1

3、3还可防止Ag+水解,且HNO3加热易于除去。d.BaSO4沉淀要陈化,而AgCl或Fe2O3·nH2O沉淀不要陈化;答:BaSO4沉淀为晶形沉淀,陈化可获得完整、粗大而纯净的晶形沉淀。而AgCl或Fe2O3·nH2O沉淀为非晶形沉淀。对于此类沉淀,陈化不仅不能改善沉淀的形状,反而使沉淀更趋粘结,杂质难以洗净。e.AgCl和BaSO4的Ksp值差不多,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BaSO4晶形沉淀,而AgCl只能得到无定形沉淀;答:各种沉淀都有一个能大批自发产生晶核的相对过饱和极限值,称为临界(过饱和)值。控制相对过饱和度在

4、临界值以下,沉淀就以异相成核为主,能得到大颗粒晶形沉淀。BaSO4和AgCl的临界值分别为1000和5.5,所以前者控制条件,比较容易保持过饱和度不超过临界值,得到晶形沉淀。而后者临界值太小,控制条件仍无法使过饱和度小于临界值,故只能得到无定形沉淀。f.ZnS在HgS沉淀表面上而不在BaSO4沉淀表面上继沉淀。答:由于HgS表面的S2-81第5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及习题解答浓度比溶液中大得多,对ZnS来说,此处的相对过饱和度显著增大,因而导致沉淀析出。而BaSO4沉淀表面无与S2-或Zn2+相同的离子,故

5、不会出现继沉淀。2.某人计算M(OH)3沉淀在水中的溶解度时,不分析情况,即用公式Ksp==[M3+][OH-]3计算,已知Ksp=1´10-32,求得溶解度为4.4´1-9mol·L-1。试问这种计算方法有无错误?为什么?答:错误。因为按此方法求得[OH-]=4´10-9mol·L-1,即pH=5.64,显然是不合理的。当M(OH)3的Ksp极小时,所电离出的OH-不足以影响水的pH值,pH=7.0。3.用过量的H2SO4沉淀Ba2+时,K+,Na+均能引起共沉淀。问何者共沉淀严重?此时沉淀组成可能是什么?已知离

6、子半径:=133pm,=95pm,=135pm。答:K+的共沉淀较严重,沉淀组成可能为BaSO4+K2SO4。这是由于K+的半径与Ba2+的半径相近,易于生成混晶,从而引起共沉淀。4.某溶液中含SO42-,Fe3+,Mg2+三种离子,今需分别测定其中的Mg2+和SO42-,而使Fe3+以Fe(OH)3形式沉淀分离除去。问测定Mg2+和SO42-时,应分别在什么酸度下进行为好?答:Fe(OH)3的pKsp=37.4,Mg(OH)2的pKsp=12.72,设三种离子的浓度均为0.1mol·L-1则生成Fe(OH)3沉淀

7、时:mol·L-1,即pH=1.9则生成Mg(OH)2沉淀时:mol·L-1,即pH=8.1因此测定Mg2+应在pH2~8酸度下进行,此时Mg2+还未水解,Fe3+已形成Fe(OH)3沉淀,不干扰测定;而测定SO42-在pH>2酸度下进行即可。5.将0.5mol·L-1BaC12和0.1mol·L-1Na2SO4溶液混合时,因浓度较高,需加入动物胶凝聚,使其沉淀完全。动物胶是含氨基酸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凝聚作用应在什么酸度条件下进行为好?答:将0.5mol·L-1BaC12和0.1mol·L-1Na2SO4溶液

8、混合后,生成的沉淀带正电荷,所以应加入带负电荷的动物胶,因此凝聚作用应在pH>9的酸度下进行。6.Ni2+与丁二酮肟(DMG)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丁二酮肟镍[Ni(DMG)2]沉淀,然后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测定:一是将沉淀洗涤、烘干,以Ni(DMG)2形式称重;二是将沉淀再灼烧成NiO的形式称重。采用哪一种方法较好?为什么?答:应采用第一种方法为好。因为称量形式的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