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门与外耳门

内耳门与外耳门

ID:46640213

大小:1.45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6

内耳门与外耳门_第1页
内耳门与外耳门_第2页
内耳门与外耳门_第3页
内耳门与外耳门_第4页
内耳门与外耳门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耳门与外耳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外耳门位于颞骨鳞部与鼓部的交界处,从外耳门之鼓膜的管道为外耳道。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向前、下、外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度角,为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中心向内凹陷,为鼓膜脐,是锤骨柄末端的附着处。婴儿的鼓膜近于水平位。示外耳门二、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鼓室有六个壁,包括前壁、内侧壁等。1、前壁又称动脉壁,上有咽鼓管的鼓室口。咽鼓管是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的外1/3为骨部,在鼓室前壁的

2、偏上部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咽鼓管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具体位置是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2、内侧壁又称迷路壁。此壁凹凸不平,中部有圆形向外突的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起始部隆起形成。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名卵圆窗),此孔被镫骨底所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条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凸以薄骨板与鼓室相隔。示鼓室内侧壁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连接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称听骨链

3、。运动听小骨的肌有2条,即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鼓膜张肌:位于咽鼓管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内,止于锤骨柄上端,受下颌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向内侧牵拉锤骨柄,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  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由面神经支配。收缩时向后拉镫骨以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减低迷路内压;并解除鼓膜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三、内耳又称为迷路,位于颞骨岩部骨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是位于颞骨岩部内曲折而不规则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一封闭的膜性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

4、之间的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且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1、骨迷路沿颞骨岩部长轴排列,由后外上至前内下共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1)骨半规管位于颞骨岩部的后外上方,是三个“c”字形的骨性管道,按照各自与颞骨岩部长轴的关系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前骨半规管凸向上,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后骨半规管凸向后外,与颞骨岩部的后段接近平行;外骨半规管凸向外侧,呈水平位,又称为水平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较细的一端为单骨脚,粗的为壶腹骨脚。其中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为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孔开口于

5、前庭。2)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是一不规则、扩大的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骨半规管。前庭内侧壁邻接内耳道底,有神经穿过。前庭外侧壁构成鼓室的内侧壁,此壁中部的隆起称为岬,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的前庭窗,被镫骨底封闭;岬的后下方有圆形的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内下方,形似蜗牛壳,由骨螺旋管围绕其中心骨轴(蜗轴)构成。耳蜗尖端称为蜗顶,朝向前外侧;耳蜗底部称为蜗底,对向内耳道底。蜗轴蜗顶至蜗底之间锥形的部分称为,由骨松质构成。蜗轴内有蜗神经血管穿行。自蜗顶至蜗底由蜗轴向外侧发出一骨螺旋板,骨螺旋板的

6、游离缘呈镰刀样的薄骨片,在蜗顶处与蜗轴之间形成一孔,称为蜗孔。骨螺旋板伸入骨螺旋管内,但未达到骨螺旋管的外侧壁,其间缺损的部分是膜蜗管附着的基础。由于骨螺旋板和膜蜗管的存在,将骨螺旋管的内部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前庭阶,与前庭窗相连;下部称为鼓阶,与蜗窗相连。两阶内的外淋巴液在蜗孔处相通。2、膜迷路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是套在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性管道,被内淋巴液填充。根据其与骨迷路的对应关系依次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1)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其形态类似于相应骨半规管,也有三个,分别称为前膜半规管、后膜半规管和

7、外膜半规管。各自的膨大称为膜壶腹,其内壁的隆起称为壶腹嵴,是位置觉感受器。  2)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为互相通连的两个膜性囊。椭圆囊在后上方,球囊在前下方。椭圆囊与膜半规管相通,球囊与蜗管相通,囊内壁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置觉感受器。   3)蜗管是位于耳蜗内的膜性管,附着于骨螺旋板的游离缘,分隔前庭阶和鼓阶,断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高低不等的毛细胞,称为螺旋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可相应接受低高声波的刺激。外侧壁富含血管,是膜迷路内的内淋巴液的发源地。示膜迷路内耳道位于颞骨岩部后面中部

8、,自内耳门到内耳道底,长约10mm,内有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穿行。内耳道底邻接骨迷路的内侧壁,有一横位的骨嵴,称为横嵴,将内耳道底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的前份有一圆形的孔,有面神经通过;上部的后份为前庭上区,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