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产业合作的基础与前景

中俄产业合作的基础与前景

ID:46641972

大小:6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中俄产业合作的基础与前景_第1页
中俄产业合作的基础与前景_第2页
中俄产业合作的基础与前景_第3页
中俄产业合作的基础与前景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俄产业合作的基础与前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俄产业合作的基础与前景自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俄罗斯作为首访国,尤其是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并系统组织实施以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以油气和高铁深度合作为标志的中俄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作为经贸合作成熟阶段标志的全方位产业合作迎来了黄金时代。—、中俄发展战略互动对接为中俄产业合作升级奠定坚实基础□□2009年,中俄两国政府共同批准了由两国领导人提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中俄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规划层面实现互动与对接,开启了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

2、、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与林业产业等领域的较广泛合作;2013年3月”俄政府宣布备受关注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效,从国家层面创造各种条件加快远东地区发展,将其建设成竞争力强劲、经济多样化发展、能生产高附加值科技产品的地区,并拉动俄经济总体发展;2013年9月,中国国务院批复《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将这两个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平台,构建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沿边重要经济增长区域;2015年5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并共同签署了《中俄两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

3、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俄关系发展步入了战略对接和操作实施的新阶段。中俄两国在战略上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与互动,已经远远超岀双方经贸合作的一般层面,将为中俄在各产业领域的全面和深度合作创造良好契机,客观上也需要中俄双方在产业合作领域深入推进,才能确保两国国家层级战略得以切实鮭完成。二、世界能源格局深刻变化对中俄产业合作升级形成倒逼机制始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掀起了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开发非常规油气的浪潮,正在改变并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彻底颠覆全球能源生产与需求格局。随着世界能源格局重新洗牌,美国和俄罗斯两个能源大国在油气生产、市场供应、价格话语权等方面的

4、博弈中天平很可能会倒向美方,以能源作为重要经济支柱的俄罗斯在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夕卜交等领域的大国地位会受到冲击和影响,俄罗斯强国目标和战略的实现将受到无法回避的挑战,它在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影响力和回旋余地将受到挤压。尽管俄罗斯底气十足,肌肉有力,旦国家综合竞争力还是会受到削弱。有战略视野的俄罗斯人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在国家战略尤其是涉及国家经济格局的战略层面做出了相应安排。而更为关键的是在操作层面应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和扭转油气工业在国家产业结构、预算收入、贸易出口乃至居民收入中〃一柱擎天〃的窘境,减轻石油等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的过度影响和冲击,提高本国经济的自主性程度

5、。俄罗斯提高以能源工业为主的产业多样性,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被迫选择,也是它作为世界领土最辽阔国家的立国之基。从资源禀赋和国际关系来看,俄罗斯与中国在产业领域的全面深入合作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应是最佳路径。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中俄产业合作升级构建良好平台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和俄罗斯同属世界大国,两国优势互补,发展合作潜力巨大。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矿产、土地等资源丰富,在航空、航天、军工、重工业和科技等领域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大,是世界制造大国,具有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在俄罗斯得到积极策应并与其欧亚经济联盟国家战略实现互动对接,必

6、将推动中俄在能源、农业、林业、高铁、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投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等产业领域的全方位深度合作。黑龙江省作为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省,适时启动〃龙江丝路带〃建设并成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迈进中俄高端合作轨道。在加快推动和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通道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境内外园区与跨境产业链建设,扩大对俄多元化投资力度,积极开展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四、推进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战略互动对接为中俄产业合作升级提供新动能自2003年国家启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老工业基地又焕发了活力

7、,经济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等均上新台阶。东北地区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三次产业均实现较快发展:第一产业规模与质量进入全国前列,〃三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第二产业规模、层级及内部结构再上新台阶;第三产业在增加值、就业等方面成为地方经济增长发展尤其是抗经济波动风险的重要支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推动与支撑,在工业增长失速时表现得更充分。但面对〃三期叠加"夕陪B环境的刚性约束,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